
记者 郭芯屹 文/图
10月28日清晨,薄雾未散,唐昌镇钓鱼村罗家花果园已热闹非凡。数百盆造型各异的川派盆景沿青石板路错落摆放,虬曲的枝干如盘龙探海,凝露的绿叶引得游客频频驻足。当天,“盆景载乡愁·匠心绘乡村”唐昌镇钓鱼村第三届盆景文化艺术季正式启幕,这个有着二百余年盆景培育历史的村落,再次成为川派盆景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焦点。
以节为媒:
盆景搭台,激活产业“新引擎”
活动现场,65岁的盆景艺人罗顺明正为一盆养了12年的金弹子盆景打包,“这是老客户通过线上直播看中的,直接来现场提货。”他笑着说,如今不仅线下集市人气旺,电商平台更让盆景卖到了广东、浙江。
作为川派盆景发源地之一,钓鱼村以艺术季构建起“文化展示+技艺交流+产销对接”的全链条平台。展销区里,从价值数千元的精品到百元入门绿植,覆盖不同消费需求;技艺交流区中,川派盆景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蟠扎”“修剪”技法,指导游客制作微型盆景;线上直播间内,主播穿梭盆景间,实时在线人数超万人,订单不断弹出。
钓鱼村党委书记刘云贵介绍,目前村里已有上百名盆景艺人、150余户种植户,种植规模达2300余亩,盆景与丹桂、草花共同构成村民核心经济来源。
以景铸魂:
文化赋能,绘就乡村“新画卷”
“这盆雀舌罗汉松,枝干按照‘游龙式’手法蟠扎,是川派盆景的经典样式。”在文化展示区,工作人员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钓鱼村的盆景历史。这里曾是清王府的“御花园”,专为王府培育盆景。
艺术季不仅是产业盛会,更是一场文化盛宴。盆景的“生态属性、美学价值”已深度融入人居环境。村民用盆景装饰道路、院落,“现在村里处处是景,住着舒心,游客也爱来。”村民王素芬说,她还主动报名当志愿者,带着游客参观自家的盆景小院,“能给大家讲述村里的盆景文化,特别自豪。”
文化赋能更凝聚了民心。活动筹备阶段,村民们主动出地、出物、出技艺,有的提供盆景参展,有的帮着搭建展区,干群齐心协力推进活动落地。“以前各忙各的,现在通过盆景文化聚到一起,心更齐了。”刘云贵表示,村里将继续深挖川派盆景文化,计划打造“盆景主题民宿”“盆景研学基地”,把“盆景+旅游”“盆景+康养”融合,让盆景不仅能卖出好价钱,更能成为承载乡愁、吸引游客的“乡村名片”,为长期打造全国盆景产业集聚地筑牢基础。
这场盆景文化艺术季,不仅让钓鱼村的百年技艺焕发出新活力,更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