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郭芯屹 文/图
“以前楼下飞线充电的线飘得到处都是,现在有了智能车棚,心里踏实多了!”近日,安靖街道土地村6社村民李蓉看着家门口整齐的智能非机动车棚,语气里满是安心。这处曾堆满杂物的“脏乱死角”,如今已成为集安全停放、智能充电于一体的民生便民点,也是土地村破解电动车安全隐患、回应居民诉求的“微治理”缩影。
土地村6社紧邻金牛区,因交通便利成为务工人员聚居地。随着人口持续流入,辖区电动自行车数量激增,随之而来的“飞线充电”“车辆入户停放”等违规行为愈发频繁,从阳台扯下的充电线横跨楼栋、电动车挤在单元门口甚至楼道内,不仅挤占公共空间、影响环境整洁,更埋下极大消防安全隐患,成为居民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之一。
“群众有诉求,治理就要跟上。”土地村以“五清”工作为重要突破口,将电动车停放充电安全治理纳入人居环境提升重点任务。治理之初,土地村通过开坝坝会、入户走访等方式,一边收集居民对停车充电的实际需求,一边讲解违规停放的安全风险,很快凝聚起“清死角、建车棚、保安全”的共识。经民主协商,大家一致同意将辖区内一处长期堆积垃圾的卫生死角进行改造,既解决环境“顽疾”,又破解停车难题。
“为确保治理实效,我们创新构建‘小组+企业’合作模式:由小组出资完成车棚主体建设,第三方企业负责智能设备安装与运营,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土地村党委副书记何娜介绍,此举不仅消除隐患、改善环境,又靠合作收益为集体经济增收,形成“治理有效、收益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如今走进土地村6社的智能非机动车棚,数十辆电动车整齐停放在划线区域内,居民扫码即可启动充电,棚内干净整洁、设备齐全。截至目前,该智能车棚有效缓解居民电动车的停放充电需求,“飞线充电”现象基本绝迹,楼道、单元门口恢复畅通。从“忧心事”到“放心事”,土地村以小切口推动“微治理”,通过建设智能车棚,既消除了消防安全隐患,又改善了人居环境,更用“听群众说、跟群众商”的方式,让治理真正暖到了居民心坎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