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刘刚钰 文/图
从街头90秒的专业急救,到特教课堂中细水长流的安全教育;从一个人的挺身而出,到一群人的系统守护——近年来,郫都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正在实现从“单点救援”到“多维赋能”的跨越。
当应急救护成为每个人可学、能教、敢用的公民素养,当安全防线从公共场所延伸至特殊人群、学校与家庭,郫都构建的,不再只是一套技能体系,更是一种社会文明与生命关怀的温度。
90秒街头救援
专业与本能背后是千百次训练
今年9月9日,郫都区一环路东南段,一声突如其来的撞击声打破了街道的平静。一辆电瓶车与汽车发生碰撞,骑手倒地,额头流血,右前臂扭曲,表情痛苦。围观人群渐渐聚拢,却无人敢上前——直到一个身影毫不犹豫地冲入现场。
她是黄玲玲,郫都区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没有一丝迟疑,她迅速在现场设置警示标志,俯身评估伤情,“额头创伤出血,右前臂疑似骨折,下颌还有伤口……”她一边轻声安抚伤者,一边打开随身急救包,熟练地进行加压止血、伤肢固定。整个过程沉着冷静、动作流畅,从判断到处置完成,仅用时90秒。
这90秒,不是偶然,而是千百次训练的结果。作为一名长期参与应急救护培训的红十字师资,黄玲玲早已将“评估—处置—安抚”的标准流程内化为肌肉记忆。“那是本能,更是责任。”她事后说,“每一位红十字人都会这么做。”
而这样的“本能”,正从郫都的街头延伸至校园,从突发事故现场走向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守护。
从校园到家庭
“守护星链”编织多维安全网
就在同一周,郫都区特殊教育学校里,另一场“守护”正在悄然发生。
一群来自成都工业学院“‘电’亮未来”与“‘成工’急救侠”志愿服务队的大学生志愿者,正在教室里带领孩子们做游戏。这不是普通的活动,而是郫都区红十字会“守护星链·多维赋能”行动的现场。
“这是什么?尖锐的东西能不能碰?”“着火啦,我们应该怎么做?”志愿者借助视觉卡片、情景剧,一遍遍引导孩子们识别危险、大声求助、学习自我保护。孩子们从一开始的紧张怯懦,到后来踊跃举手、积极参与,甚至有几个孩子能模拟演示简单的包扎动作。
“当他们举起‘安全小超人’贴纸的那一刻,我知道,安全信念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悄然种下。”一位志愿者说道。
而这只是“守护星链”行动的其中一环。早在今年暑假期间,郫都区红十字会就已组织该校首批42名教职工完成红十字救护员持证培训。课程内容极具针对性:海姆立克急救法、创伤止血、CPR与AED使用、癫痫急症处理……全部围绕特教校园的真实风险设计。
培训后,该校持证救护员比例从原来的16.4%大幅提升至85%,实现教学、康复、后勤等关键岗位“持证护校”全覆盖。
“过去遇到孩子突发情况,心里都没底,现在踏实多了。”一位从事特教二十年的老师表示,“学急救不只是学技术,更是学怎样用专业与爱守护生命。”
郫都区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守护星链”接下来还将推进家长培训,实现“家校守护同步”,真正构筑起一张覆盖校内校外、链接教师—家长—孩子的生命安全保障网。“这一项目也成功入选团中央2025年‘七彩假期’志愿服务示范项目,成为全国推广的标杆。”该负责人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