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芯屹 文/图
在郫都区、金牛区、新都区三区交界的安靖街道土地村,一座智慧停车场里车辆有序停放,充电桩前新能源车静静“补能”,保安亭内24小时监控屏幕闪烁……这个曾因“停车难”而乱象丛生的村子,如今正以“党建引领+智慧管理+居民自治”的创新模式,书写基层治理的“民生答卷”。
“停车难”成民生“痛点”
党群共议破题
土地村常住人口超3万人,外来务工人员多、车辆保有量大,但社区仅有老旧停车场4处,车位不足200个。违停、占道、堵路等问题频发,居民怨声载道。
“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行动方向。”土地村党委副书记何娜介绍,2024年底,村党委依托“党建+网格”机制,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开展“敲门行动”,5天内走访居民500余人,收集停车诉求137条。随后,通过“川善治”平台发起线上投票,98%的居民支持新建停车场。一场“党群共议、共建共享”的治理行动由此拉开序幕。
针对居民反映的“停车难”核心问题,村党委将目光投向两处拆迁预留地块。但这两块地长期被“僵尸车”、垃圾堆占据,治理难度大。村党委联合交警、城管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拖离“僵尸车”8辆,清运垃圾10余车,为停车场建设扫清障碍。
“选址既要考虑交通便利性,又要避开居民区,避免噪音干扰。”何娜表示,经多方调研,最终选定两处地块建设停车场,并同步规划充电桩、绿化带、监控系统等设施。2025年3月,工程正式开工,村干部、党员志愿者、居民代表组成“监督团”,全程参与基坑开挖、路面硬化等关键环节,确保工程质量。
更令人暖心的是,施工期间,土地村将工地创新打造为“红色实践课堂”。植树节当天,20余名党员干部挥锹种下桂花树、紫薇花,将停车场绿化带变成“党群共建林”。
“科技范”+“人情味”
长效治理树新风
如今,这座占地3000平方米的智慧停车场已投入使用,323个标准化车位整齐排列,智能道闸系统、移动支付终端、24小时监控及照明设施一应俱全。更贴心的是,停车场还设置了充电桩,满足新能源车需求;保安亭提供热水、应急药品等便民服务,成为“司机暖心站”。“收费标准兼顾运营成本和居民承受能力。”停车场管理员介绍,实行“15分钟内免费、15元封顶”的阶梯收费,月租费仅160元,远低于周边商业停车场。自运营以来,日均车流量近500辆次,社区违停投诉量下降90%。
停车难题解决了,但土地村并未止步。为巩固治理成果,村党委建立“动态巡查+柔性劝导+正向激励”长效机制:早晚高峰时段,党员志愿者、夕阳红志愿者在交通要道开展文明劝导;通过“川善治”平台积分兑换体系,居民规范停车、参与劝导可兑换米面油等生活用品。
“以前下班回家要抢车位,现在车位多、环境好,连心情都舒畅了!”居民张兴感慨道。如今,土地村正以停车场建设为样板,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智慧管理”模式,将“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
从“停车难”到“停车顺”,土地村的治理实践,是郫都区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缩影。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共治为路径,这场“微治理”不仅破解了民生难题,更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