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龚芮
立夏时节,川西平原的荼䕷花悄然绽放,这是又到了酿造郫筒酒的季节。今天,这款历经1700多年岁月沉淀的美酒,正在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的碰撞中,焕发出愈加醉人的芬芳。
竹筒藏岁月 唤醒沉睡的千年酒香
北纬30度,一条被誉为味觉奇迹的地理带,孕育了无数传奇美味,而郫筒酒,正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走进友爱镇的郫筒酒体验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有的清香,郫筒酒传统酿造技艺传承人张仕琴正在观察不同阶段郫筒酒的颜色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产生一种美拉德反应,所以形容郫筒酒的颜色为色如琥珀,正是形容的这种色泽。”张仕琴师承酿酒大师干久云,从小深受酒文化熏陶,对郫筒酒的原料选择、工艺流程见解颇深。
指着院外的荼䕷花,张仕琴介绍,这也是我们制作郫筒酒的重要原料,荼䕷花连同由30多味中草药秘制的麦曲在第二次发酵中加入,主要是增香、着色、呈味、抑制有害细菌生长。郫筒酒之所以能独享盛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所有材料均取材郫都本土,加之独特的酿制工艺,使其风味独特,独领风骚上千年。
经古法酿制而成的郫筒酒,酒精度在15度左右,酒液微甜,曲香、竹香、花香彼此交融,清香弥久。从“竹林七贤”山涛,经唐宋元明清杜甫、李商隐、欧阳修、王世贞、范成大、苏轼、陆游、虞集直到叶圣陶、韩素音、朱德,历代名士诗文记述吟赞不绝,收集整理有关于郫筒酒的诗词多达160多条。
守正出奇 老技艺的新生之路
在工业化酿酒盛行的今天,郫筒酒的传承人走出了一条“非遗活化”的特色路径。
“我们坚持古法但不拘泥古法。”张仕琴说,1700多年前受容器限制,第三次发酵是将酒液灌入新鲜慈竹筒,这种方式生产出的酒液容易受杂质影响,保鲜期短。今天,我们采取了更加科学的浸提技术,将慈竹或竹芯浸泡在酒中一定时间后取出,这样既吸取了竹的精华,又保证了酒的品质。在制曲上,张仕琴始终坚持手工制曲,她认为取材于郫都本土的30多味中草药原料,是保持郫筒酒风味的关键所在,虽然从收集原料到制曲完成的周期长达一年,但其中的每一步,她都不敢马虎。
作为郫筒酒的第三代传承人,张仕琴深知,从师父手中接过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些年,张仕琴始终专注于郫筒酒的传承和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收集和整理大量郫筒酒文献资料,在高校和众多文化平台成立郫筒酒非遗讲习课堂,积极推动郫筒酒复兴,大力培养郫筒酒非遗人才梯队,保障郫筒酒的可持续发展。
从千年前的竹筒藏酒,到如今的古法新生,郫筒酒在时光的长河中不断蜕变,却始终保持着那份最初的匠心与韵味。未来,这份千年酒香,必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继续醉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