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db.pdrmtzx.com/Content/themes/mobilechengdou/weixinlogo.png
记者 李林颖 文/图在三道堰镇,有一座不太一样的公园。它不是普通的绿地,也不是传统的游乐场,而是四川省首个生活垃圾分类主题公
http://pdb.pdrmtzx.com/content/2025-10/30/001496.html

等待处理…

从“网红”垃圾分类公园到全域绿色实践

三道堰镇让低碳生活“落地生花”

记者 李林颖 文/图

在三道堰镇,有一座不太一样的公园。

它不是普通的绿地,也不是传统的游乐场,而是四川省首个生活垃圾分类主题公园。走进红、蓝、绿、灰四条彩色跑道,宛如灵动的丝带,引导游客步入一场“边走边学”的垃圾分类之旅。四只可爱的卡通熊猫——“分分”家族,化身分类使者:红熊猫管有害垃圾,蓝熊猫收可回收物,绿熊猫爱厨余垃圾,灰熊猫负责其他垃圾。它们用亲切的形象,让分类知识变得轻松易懂。

“以前总觉得垃圾分类是件麻烦事,现在散步、遛娃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家住附近的陈女士笑着说。她的感受,正是这座公园设计的初衷——让环保“跑”进生活,让分类成为习惯。

公园即课堂:

当垃圾分类“活”起来

这座占地约1.48万平方米的主题公园,自2022年10月开放以来,已成为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打卡圣地”。它不仅是一座公园,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环保学校。

在这里,四色跑道不仅是运动的场所,更是知识的走廊。红色代表有害垃圾,蓝色代表可回收物,绿色是厨余垃圾,灰色是其他垃圾。沿途的趣味标识、互动装置,让垃圾分类知识“走心”又“入脑”。

在蓝色的儿童游乐区,百面魔方、垃圾分类飞行棋、互动景墙等设施,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掌握分类知识。绿色的林下科普区设有“蚯蚓塔”和堆肥池,直观展示厨余垃圾如何变废为宝。灰色的其他垃圾区,旱溪与雨水花园相映成趣,许愿树上挂满环保心愿卡,实物展示亭里摆放着分类样品,让环保知识“看得见、摸得着”。

“我们让颜色说话,让设施教学,让公园成为垃圾分类的‘活教材’。”公园负责人王雅兰说。截至目前,公园已举办各类科普、研学、宣传活动超过200场,接待游客超7000人次,更在2023年入选住建部“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

从公园到全域:

三道堰的垃圾分类“系统工程”

主题公园的成功,只是三道堰镇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缩影。背后是一套完整的“一园三体”示范体系——以主题公园为引领,构建监督管理、宣传收运、示范引领三大体系,推动垃圾分类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

为全覆盖监督,三道堰镇建立“1+3+N”责任体系,由镇领导小组统筹,村(社区)、物业、行业部门三方联动,形成网格化管理;为提升管理质效,镇上采取“立体式”宣传矩阵全覆盖:主题宣传巷、入户宣传、坝坝会、有害垃圾收集日……每月开展大型主题宣传活动1次,村(社区)宣讲50余次,入户超1000次,宣传覆盖率每季度达50%。收运环节则实现“专桶专收、专车专运”,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率高达90%。

试点小区赵家馨院更成为分类实践的“样板间”:每户配备“两分类桶”,打造主题宣传巷,推广“堆肥池堆肥”等特色做法;网格员与志愿者还组成“双引导”队伍,推行“垃圾分类公约”与积分奖励,激发居民参与热情。目前,三道堰镇已建成市级示范社区1个、示范小区16个,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100%。

随着垃圾分类的深入推进,也让三道堰镇的人居环境“颜值”与“内涵”双提升。曾经的垃圾死角变成了整洁的分类投放点,小区里的绿化越来越多,农村的道路干净整洁,就连空气里都少了异味。“以前垃圾桶周围总有味儿,现在分类后清爽多了,傍晚散步都舒服!”八步桥社区王阿姨的感慨,道出许多居民的心声。如今的三道堰,不仅有“网红”公园的亮丽风景,更有千家万户践行低碳生活的生动图景——从公园到社区,从城市到乡村,垃圾分类已成常态,成为推动城乡环境“净、优、亮、美”的重要力量。

“垃圾分类不是小事,而是关乎生态文明、关乎群众生活品质的民生实事。”三道堰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完善设施、创新宣传,让更多人养成分类习惯,让绿色理念扎根人心,为建设公园城市、践行低碳生活写下更多生动篇章。

翻译

搜索

复制

上篇:没有了
下篇:“实”力比拼 “新”装联动
分享到

© 2024-2025 掌上郫都
备案证编号:蜀ICP备05018972号-1  川公网安备 5105040200008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14

↑ TOP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