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db.pdrmtzx.com/Content/themes/mobilechengdou/weixinlogo.png
记者 郭芯屹 文/图在央视《山水间的家》镜头里,川西林盘掩映下的广福村,道路整洁如洗,院落花香漫溢,村民围坐闲话家常——这座
http://pdb.pdrmtzx.com/content/2025-10/27/001478.html

等待处理…

撒贝宁点赞广福村: 以治理创新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

记者 郭芯屹 文/图

在央视《山水间的家》镜头里,川西林盘掩映下的广福村,道路整洁如洗,院落花香漫溢,村民围坐闲话家常——这座曾因环境脏乱、治理滞后而愁眉不展的村落,如今已蜕变为撒贝宁点赞的“网红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它以“两出两筹”破局环境整治,以自治机制夯实治理根基,以“一链三融”激活产业文化,走出了一条从“环境美”到“产业兴、文化活、村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两出两筹”破局

百年院落焕新颜

在《山水间的家》镜头里,嘉宾来到村民家中,看着优美的环境感叹道:“这种居住环境,夫复何求?”“这也太漂亮了吧!”……主持人撒贝宁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的由衷赞叹,道出了这座川西林盘村落的独特魅力。

坐落于广福村一社的李金石院子,是村内38个林盘院落之一,现有常住居民80余人。然而,这座百年历史的院落曾因环境脏乱,一度影响村民日常生活。“以前路坑洼不平,骑车子都容易绊倒,现在连院角都种上了花草,傍晚老人们围坐聊家常,孩子们在健身器材上玩耍,这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村民肖琼的感慨,道出了广福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显著成效。

然而,这场蜕变并非一蹴而就。李金石院子因年久失修,道路泥泞、污水横流,村民对整治工作抵触情绪强烈。“干部在前面扫,群众在后面扔”的现象,让整治工作陷入僵局。面对困境,广福村创新推出“两出两筹”模式,推动村委与村民形成共治合力。“‘两出两筹’是指村上筹资出智,村民筹资出劳,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实施道路改造、农村改厕、三水共治等工作,号召村民广泛参与、共建共享。”广福村党组织负责人高玲介绍,通过村民参与从而深耕人居环境整治、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在李金石院子整治中,村民不仅自发拆除违建,还组成“义务施工队”,参与道路铺设、绿化种植。65岁的老党员李建国每天清晨6点就到工地帮忙:“这是自己的院子,干起活来格外有劲!”。

“共治”的关键在于“共享”。广福村趁热打铁,将整治成果与产业发展挂钩,在李金石院子培育出6户韭菜销售大户,日均销量5吨,实现“环境美”与“产业兴”同频共振。

自治机制筑基

村民参与内生动力觉醒

不止于李金石院子。“这些年,我们韭香苑小区的变化也很大。”望着房屋四周干净整洁的环境,韭香苑小区居民李炳成不禁感叹,“每家每户都实行‘门前三包’,谁都容不得房前屋后存在脏乱差的现象,邻里之间也十分和睦,大家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众多像李炳成一样感到幸福和满足的广福村村民背后,正是广福村不断夯实乡村治理根基的结果。

如何让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效成为村民的自觉,为村庄重新“塑形”“铸魂”,成为摆在广福村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们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推动村民自治,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玲介绍,韭香苑小区是一个集中安置小区,曾一度面临着无人负责、无人管理、环境脏乱、邻里矛盾突出等诸多治理难题。

为此,广福村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院落长的院落委员会,并发动党员、青年等不同人群,成立“韭香苑院落自治服务队”,将小区分为7个片区,实行分片区管理,积极收集院落治理问题,及时解决居民合理诉求,监督居民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提高大家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以前,整治环境、美化村容这些都是由村上来买单,老百姓参与积极性不高,但是提升村容村貌关键还是要靠村民自身。”高玲介绍,广福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议事会、院落坝坝会,不断激发群众投身到和美乡村建设中来的积极性。如今,广福村已经构建起“党员分片包干+村民广泛参与”的人居环境整治新模式,成立了近20个志愿服务队,全力营造“谁参与谁受益”的良好氛围。

广福村的治理创新不止于此。为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村里推出“五个一”激励机制:一天一温馨提示、一周一枝鲜花、一月一礼品、一季一明星、一年一表彰。村民也从“一旁看”转向“一起干”,从“要我整治”变为“我要整治”,农村“颜值”也逐渐刷出了新高度。

“一链三融”赋能

生态、产业、文化协同振兴

如今,乡村道路干净整洁,农家小院错落有致,随处可见韭香文化和新村风貌……广福村深知,环境改善不是终点,最终要为村民生活与产业发展筑基。为此,广福村围绕韭菜产业构建“一链三融”发展格局——种植链、加工链、文旅链深度融合,通过实施醉美韭菜田园塑造、持续推动“两个集中”、油子河生态修复和景观打造、“保姆式”企业服务赋能、韭文化场景营造五大行动,让小小韭菜成为致富“金钥匙”。

蓝天白云映衬下,广福村韭菜种植基地生机勃勃、绿意盎然,600亩连片韭菜绿浪翻滚。韭黄整理中心,村民们正忙着干撕韭黄、分装打包。然而,干撕韭黄既是广福村的“金字招牌”,也曾经一度让人十分头疼。为解决韭黄废叶污染问题,村里引进润禾家园项目,将废弃韭菜叶转化为韭菜调味品等产品,还通过与多个制药研究机构合作,从韭菜中提取出了对人身体有益的物质,废菜叶摇身一变成了宝,制造出了韭菜酒、韭菜面、韭菜酱。环境好了,收入还增加了,村民们个个打心底里高兴。

如今的广福村,有长久幸福的文化场景、随处可见的韭香文化、美观别致的新村风貌……这一个个场景不仅成为最美的风景,也成为了致富“生产力”,展示着和美乡村的建设成果。“近年来,广福村盘活了5个闲置院落,打造三农纪咖啡、韭小二民宿等新业态,推出韭菜宴、韭菜咖啡等特色产品。”高玲表示,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广福村举办的“国庆非遗游园活动”更是吸引游客超3万人次。

从“环境整治”到“生态振兴”,从“单一治理”到“多元共治”,现在的广福村,既有“外在美”的颜值,更有“内涵美”的气质。从《山水间的家》镜头里的惊艳,到日常的幸福体验,广福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走出生态、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和美乡村路。

翻译

搜索

复制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4-2025 掌上郫都
备案证编号:蜀ICP备05018972号-1  川公网安备 5105040200008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14

↑ TOP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