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雷茜 文/图
金秋十月,行走在郫都的乡野间,连片的高标准农田稻浪翻滚,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智慧大棚星罗棋布,川西林盘掩映下的民宿与村咖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从低效苗木腾退到现代农业集群崛起,从“村园联动”的产业融合到农商文旅体的跨界创新,郫都正以“产业兴村”为支点,撬动一场乡村振兴的深刻变革。
破立之间筑牢根基
重塑现代农业形态
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农业是根本。郫都的“破立之道”,始于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刀阔斧的低效苗木腾退,为现代农业发展腾出了宝贵空间:三年累计完成低效苗木腾退2.5724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63万亩,如同为沃野织就了一幅“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的锦绣底图。
“土地活了,产业才能活。”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资源整合,汉康乡村振兴示范走廊和汉姜、棋田、柏木河三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引进生产经营主体24家,促成土地规模化流转3000余亩,首批提升6个“产业村长”阵地,联农带农机制不断深化。
数据是最好的印证。2024年,郫都区第一产业增加值28.12亿元、同比增幅2.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幅6.2%,高于经济增速的收入增长,让农民实实在在分享到了产业发展的红利。

片区引领“三箭齐发”
打造城乡融合示范窗口
如果说产业体系是“筋骨”,那么片区示范就是打通“经脉”、引领全局的关键手笔。郫都摒弃“撒胡椒面”式的投入,强化片区示范引领,聚焦红光汉姜、安德棋广和唐昌柏木河三个片区,集成资源、统筹项目,打造出特色鲜明的城乡融合发展综合示范片。
借力世园会举办的契机,汉姜片区巧妙整合蝴蝶村及周边区域生态本底,依托成都影视城的特色资源,精准瞄准青年消费群体。露营、民宿、短视频拍摄地等一批乡村消费新场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实现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创新转化。
依托“西南种业、豆瓣农庄、郫都生菜”三大核心农业IP,棋广片区集中力量打造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点。这里不仅是产业的集聚区,更成为郫都农业品牌形象的集中展示区,凸显了从“做产品”到“做品牌”再到“做文化”的产业升级路径。
柏木河片区则将策略放在守护与传承。结合饮用水源保护和农耕文化遗产,该片区通过推进绿色生产、提升林盘院落,并植入文化展示、研学体验等功能,成功打造出特色蔬菜、林盘文化、农村电商三位一体的展示区,展现了乡村振兴中生态与文化并重的郫都智慧。
产业体系革新破局
游戏化思维助农产品出海
当乡村产业仍在探索提质增效路径时,郫都已跳出传统农业发展框架,以“生产标准化筑基、设施现代化强链、品牌国际化扬帆”的三维策略,构建起更具活力的乡村产业体系。
生产端——郫都将棋广、柏木河、汉姜园区打造成“核心副本”式百亩标准化展示区,推进生菜、韭黄2个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以统一标准筑牢品质根基,辐射带动农户升级模式。
供应链——聚焦仓储、物流等环节,郫都启动“装备升级计划”,建设安德片区粮食烘干储备中心、唐昌蔬菜仓储冷链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延长农产品保鲜期与价值,破解农业服务“供需错位”老难题。
市场端——郫都以“品牌解锁”策略,打造5个品牌标准引领基地,赋予农产品专属“标识”,让消费者一眼就能认出“郫都好货”;升级7个出口备案基地,打通“全球通道”,让郫都农产品成功销往国际市场。
郫都以游戏化的系统思维重构乡村产业体系,不仅让农业生产更具效率,更让特色农产品实现了从“种得好”到“卖得好”再到“卖得远”的跨越。

融合共生新业态
催生乡村发展新动能
郫都区深谙“农业+”的融合之道,将生态资源、文化底蕴与市场需求深度结合,为传统村落的焕新发展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东林村立足“科创+产业”,推动产学研用商融合发展。培育“德源大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远销欧洲、非洲等地,带动年产值超2亿元;创建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研发杂交水稻新品种,创造单季亩产1251.5公斤世界纪录,同时开展稻田研学、农事体验等活动,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年收入达3000万元。
而在战旗村,依托“郫县豆瓣”非遗文化,打造了集非遗体验、特色餐饮、田园观光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年均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村内的乡村十八坊,汇聚了郫县豆瓣、蜀绣、唐昌布鞋等多项非遗传统技艺,“前店后坊”的川西作坊模式既能让游客体验传统工艺,又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蝴蝶村凭借“婚姻登记+文旅消费”的创新模式,摇身一变成为炙手可热的“爱情打卡地”;安龙村以川派盆景为核心,整合非遗文化、生态资源与现代业态,实现“小盆景”造出“大风景”;广福村通过整合闲置宅基地及农房资源,引入社会资本1.2亿元,打造韭小二民宿等乡村消费场景……一个个产业兴旺的新农村,彰显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能。未来,郫都将继续探索创新,让乡村更美丽,让农民更富裕,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可借鉴的“郫都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