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何曼青 文/图
初秋时节,走进团结街道平安村府河别样城小区,阳光透过修剪整齐的绿植洒下斑驳的光影,柏油路面干净整洁,车辆在划定的停车位内有序停放,楼栋门口的垃圾桶摆放整齐,几位老人正坐在休闲长椅上闲话家常,孩子们在旁嬉戏玩耍,一派和谐宜居的景象。
谁能想到,这个拥有43栋楼宇、2184户居民的庞大安置小区,曾经一度因环境脏乱、管理困难而让村“两委”忧心忡忡。如今,这里已然绘就出一幅“住得下、更住得好”的人居环境新图景,其背后,是平安村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探索从“散居”到“群居”有效治理路径的生动实践。
从“安居”到“适居”的挑战
府河别样城小区的“蜕变”,始于一场破解“习惯难改、参与度低”的攻坚战。作为平安村集中安置点,小区居民多是从周边散居村落搬迁而来,生活方式的骤然转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
“环境卫生的情况当时确实不理想,很多地方存在脏乱差现象。”团结街道平安村党总支副书记叶仁伟回忆道,“村民们从散居到群居,一时难以适应。有的保留了收集废旧物品的习惯,房前屋后、楼道走廊成了‘临时仓库’;有的还想在小区里养鸡养鸭,遛狗不牵绳、粪便不清理的情况也比较普遍。”
这种“习惯难改、参与度低”的局面,导致了小区公共空间被占用、垃圾随意堆放、绿化带杂草丛生、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凸显,不仅影响了小区的整体面貌,更潜藏着安全隐患,邻里之间也因公共空间使用等问题时常产生摩擦。治理难题像一块巨石,压在了村“两委”的心头。如何引导村民转变观念,适应新环境,共建共享新家园,成为平安村必须破解的首要课题。

党建引领构建共建共治网络
面对困境,村“两委”果断决策,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搭建起“村干部落实、群众参与”的精细化责任网络,将分散的个体重新凝聚起来,形成治理合力。
村党总支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由党总支书记牵头,党员干部带头“包联楼栋”,化身政策宣传员、民情收集员、矛盾调解员。“我们没有一开始就搞‘一刀切’的清理,而是先挨家挨户敲门,坐在居民家里听他们的想法。”叶仁伟说,有的老人觉得捡废品是“勤俭节约”,有的居民担心搬迁后“没地方放东西”,党员干部们耐心解读人居环境整治政策,讲清楚“为什么要改”“改了有什么好处”,更帮居民一起整理杂物、寻找合规存放空间,慢慢地打开了大家的心结。
顺着居民需求“精准发力”,是整治行动的核心抓手。针对居民反映最强烈的垃圾乱堆、杂草丛生、车辆乱停三大问题,村“两委”联合物业组建“环境整治突击队”,开展全方位清理行动。对楼道等卫生死角进行彻底清扫,将长期堆放的废品集中清运;组织人员修剪杂乱的绿化带,补种一串红、孔雀草等花卉,让“荒草地”变成“风景线”;在小区主干道和楼栋周边划定停车位,规范车辆停放秩序,还增设了多个分类垃圾桶,方便居民日常投放。
环境变好只是第一步,要让整洁成为“常态”,还得靠制度和群众的力量。平安村积极探索“网格化+党建”的治理模式。将小区划分为若干网格,把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实现党组织覆盖与治理网格深度融合。同时,经常性召开“坝坝会”、党员群众联席会、物业协调会等,搭建起村委、物业、党员、居民多方参与的议事平台。通过这些平台,通报整治进展,听取意见建议,共商治理难题,形成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良好氛围。

内外兼修幸福感持续升温
曾经杂物堆积的角落,变成了点缀着鲜花绿草的小花坛;曾经杂草丛生、藏污纳垢的绿化带,变成了居民茶余饭后散步休憩的“打卡点”;车辆整齐停放在标线清晰的停车位里,楼道整洁通畅,公共区域有人清扫、有人维护。小区实现了从“脏乱差”到“净靓美”的华丽转身……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居民心里,越来越多的居民从最初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和“维护者”。不少村民主动报名加入“楼栋监督员”队伍,志愿参与环境卫生巡查、文明行为劝导等工作,邻里关系在共同劳动和相互监督中变得更加和睦。从“各自为阵”到“抱团护家”,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文化正在形成。
“我们要以‘小切口’推动‘大提升’,让小区不仅‘住得下’,更‘住得好’。”叶仁伟表示,下一步,平安村将继续完善环境治理长效机制,计划在小区增设健身器材、打造文化墙,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如今,行走在府河别样城小区,感受到的不仅是环境的整洁优美,更是那弥漫在空气中、洋溢在居民脸上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这幅由“散”到“聚”绘就的新图景,正愈发清晰、亮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