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郭芯屹 文/图
央视一套《山水间的家》栏目组走进郫都安德街道广福村,主持人撒贝宁等嘉宾与村民共同打造“韭菜花海”的场景一经播出,便让这座“韭菜名村”彻底火出圈。节目中,10公里绿道蜿蜒穿行,油子河碧波荡漾,千亩韭菜田铺展绿意,非遗体验与田园乐趣交织的画面,正是郫都乡村振兴实践的缩影。
郫都正以“风貌塑形、文化铸魂、产业筑基”的实践,将美丽乡村从“风景”变成“产业”,从“打卡地”变成“幸福家”,勾勒出一幅幅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风貌塑形
林盘肌理里嵌进现代生活
《山水间的家》节目中,“山水小分队”沿油子河绿道漫步,沿途欣赏韭菜花田景观,感受“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惬意。他们走进村民家中,体验传统院落生活,品尝地道的韭菜美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意境。
郫都的乡村风貌改造,从未走“千村一面”的捷径,而是以川西林盘为骨架,在保护传统肌理的同时,为乡村注入现代功能。东林艺术村便是典型——以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为核心,将“禾下乘凉梦”的科研意象融入大田景观,春季油菜花海铺展金色画卷,秋季稻田艺术勾勒农耕符号,四季更迭的“大地调色盘”成为天然打卡点。
改造不止于“颜值”,更在于“实用”。在留驾村,村里保留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居风貌,却在院落内部植入体育健身区、文化展示台与休闲茶座,昔日闲置的林盘院落变身“可进入、可参与”的生活空间。
这样的改造逻辑遍布郫都全域。棋田村打造“麦田+湖泊”景观带,班纳利花卉园里,各类鲜花与智能温室相映成趣;农科村保留“鲜花盛开的村庄”底色,将农家院落与盆景园林无缝衔接,行走其间,既能见竹影婆娑的传统韵味,也能遇WiFi覆盖、充电桩齐备的现代便利。不仅如此,郫都区探索了水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水质安全三水共治保障“大三水”和厕污、厨污、洗污“小三水”共治模式,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大管网供水全覆盖,让清水绕村、绿树成荫成为常态。如今行走在郫都乡村中,笔直整洁的道路穿梭于错落农房之间,文化广场上老人闲谈、孩童嬉戏,处处彰显着干净亮丽的和谐之美。
文化铸魂
从“技艺留存”到“活态新生”
《山水间的家》镜头下,广福村的“韭文化”令人印象深刻——这正是郫都将本土资源转化为文化符号的生动实践。作为拥有千亩韭菜种植面积的特色村落,广福村没有止步于农产品销售,而是深挖“韭”的文化内涵:田间地头的研学课堂上,孩子们辨别韭菜品种、体验收割乐趣;非遗体验区中,创新的韭菜染技艺让游客在捆扎浸染间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三农纪咖啡”的“韭菜拿铁”更是把韭菜玩出了新花样,让传统农产品跟上现代消费潮流……文化与产业的深度绑定,让“小韭菜”成为承载乡愁的文化载体。
这种“文化活化”模式在郫都遍地开花。在战旗村“乡村十八坊”,豆瓣坊的酱香味飘出百米外——游客戴上手套,跟着老师傅翻动晒场里的豆瓣,看红辣椒与蚕豆在阳光下发酵,“川菜之魂”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文字介绍,而是触手可及的味道记忆;安靖蜀绣文化创意公园内,精品绣品与体验绷架相映成趣,千年技艺在针线穿梭间走进生活;农科村川派盆景园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艺术让游客读懂传统美学……郫都通过17个非遗体验点位、年均200余场体验活动,让文化从“陈列品”变为“生活态”,既守住了根脉,又激发了活力。
同时,“郫都好人”“郫都榜样”选树活动与乡风文明“十破十树”行动相结合,村规民约执行“红黑榜”让文明乡风深入人心,3个全国文明村的诞生见证着文化育人的成效。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共生,乡风文明与物质富裕同步,郫都乡村文化正焕发蓬勃生机。

产业筑基
“一村一品”串起全域游 打卡地变常来地
乡村游的持久吸引力,源于多元体验的构建。广福村给出的答案是“产业+场景”的深度融合:依托油子河生态优势打造“油子部落”玩水项目,让游客在溪流嬉戏中亲近自然;盘活5个闲置院落引入社会资金1.2亿元,建成韭小二民宿、果趣采摘园等消费场景;“韭文化”研学、田园露营等新业态,让游客从“走马观花”变为“深度沉浸”。这种全链条布局,让广福村从“节目打卡地”变成“常来常新的休闲地”。
全域统筹让旅游体验更具广度与深度。放眼郫都,“一村一品”的特色体验体系已然成型。蝴蝶村瞄准“婚恋经济”,形成闭合式“乡村农业+文旅+商业”的全产业链条,从单一服务向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型,目前已实现产值1000余万元;青杠树村的赏花经济更创造了日均游客超6000人、单日消费破36万元的亮眼成绩;先锋村围绕农耕文化打造“农夫记忆”特色品牌,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
业态融合更催生出“连片效应”。郫都区正加快推进蝴蝶村与棋广、柏木河、战旗、安龙、农科、东林等片区的“村聚团”发展,同步提升村落游线、环境风貌与消费场景,推出亲子、文化等主题游线,让游客在郫都能一站式体验全龄段安逸生活。
从广福村的“韭香四溢”到全域郫都的“村美民富”,郫都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坚持既要守护好生态与文化的“根”,也要找准产业与发展的“路”。正如《山水间的家》所展现的,这里的乡村既有“看得见的风景”,更有“带得走的文化”和“能持续的产业”。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更多和美乡村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