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郭芯屹 文/图
“充值的钱有银行监管,还有保险兜底,现在办卡终于不用提心吊胆了!”9月中旬,郫筒街道居民苏先生在微信小程序“预付监管”上,为孩子办理了某托育机构的季度卡。从点击充值到签署电子合同,全程不到5分钟,手机上还能实时查看资金监管状态——这是郫都区预付式消费信用监管体系带来的新变化。
2023年3月,四川首个预付式消费信用监管平台在郫都区正式上线,通过“党委统筹、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治理模式,如今已推动426家商户纳入监管,监管资金1345万元,全区预付式消费纠纷投诉量较监管前降低近63.8%,实现“消费者放心充值、商户安心经营”的双赢局面。
破局 从“维权难”到“全周期监管”
“之前办的理发店会员卡,刚充了2000元,不到半年门店就空了,电话打不通,投诉也没下文。”回忆起2021年的经历,苏先生仍心有余悸。这并非个例,郫都区政法委基层治理科负责人雷佳坦言,2020至2022年,该区预付式消费投诉年均增幅达20.4%,健身、美容、教育等行业成为“重灾区”。
商户卷款跑路、消费者举证无门,核心是缺乏全流程监管手段。郫都区曾梳理出预付式消费四大痛点:契约形式缺失、消费流程不规范、预付资金无保障、监管缺乏抓手。2022年底,郫都区委政法委牵头10余个区级部门,启动预付式消费信用监管体系建设,从“高危行业”突破,先在游泳健身、美容美发、养老托育等领域试点。
为摸清底数,郫都区发动“微网实格”力量,组织专职网格员对辖区商户开展“拉网式”摸排,累计采集市场经营主体38486家,梳理出预付充值办卡商户数千家;同时召开行业协会座谈会12场,收集商户意见建议10余条,为后续搭建“低门槛入驻、高智慧监管”的平台奠定了基础。
“后来我看小区里张贴了宣传单,这才知道本地有对预付式消费信用监管的平台。”苏先生看到宣传单后,扫码进入微信小程序发现,不仅是健身房,还有教育机构、美容美发等多家商户入驻了该平台。“这个平台为我们消费者提供了保障。”今年,苏先生在该平台上重新办理了一张健身房年卡,“在平台上不仅能够实时看到商户的各种信息,在购买该项目时还可以签署一份预付费服务交易合同,对消费者权益起到了很好的保护。”
创新 四大端口织就“阳光消费网”
走进郫都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打开电子显示屏上的郫都区预付式消费信用监管平台显示界面,实时跳动着辖区预付商户的经营数据:充值金额、消费记录、资金异动预警等信息一目了然。“平台靠商户端、消费者端、银行端、政府端四个端口联动,实现‘资金可监管、消费可追溯、风险可预警’。”雷佳指向屏幕上的流程图介绍。
商户端守好“准入关”是监管的第一步。商家实名制注册,平台验证并公示其电子营业执照,杜绝无证经营;消费者端的“安心感”来自细节设计。打开“预付监管”微信小程序,消费者充值前需先查看行业制式电子合同,条款清晰标注服务内容、退费规则,交易全程由司法区块链存证,一旦产生纠纷,可直接调取存证证书作为司法依据;银行端的“资金锁”是关键保障。消费者充值的钱直接进入商户专用存管账户,银行冻结30%资金并动态解冻,70%资金异动预警,风险时可退;政府端则扮演“监督员”角色,监管部门查看商家全流程数据,审核证照变更,规范充值上限与项目,下架不合理项目。
2025年4月,平台曾监测到某驾驶培训公司账户出现大额异动:10.68万元资金中,被取了4.5万元,占账户总额的42%,触发预警系统。专职网格员接到推送信息后,15分钟赶到门店核实,发现是商户缴纳房租所需,确认经营正常后才解除预警。
“平台针对商户设置了规则,当提取金额达到帐户内总资金的40%以上时,将触发大额资金异动预警,并自动将该商户转为停售状态。”工作人员解释道,依托线上平台监管和专职网格员、微网格员、行业主管部门线下巡防,不仅能够对商家经营异常、银行存管资金不足、银行账户资金锐减等异常情况及时预警,还可以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推送至相应行业主管部门和专职网格员。这样一来,通过不断完善平台预警、部门联动、网格响应的快速处置机制,能够从源头防范商家“卷款跑路”风险,守护市民的“钱袋子”。

共赢 从“被动整改”到“主动拥抱”
监管平台不仅守护消费者权益,更成为商家转型的“助推器”。通过“免费入驻”、流量倾斜、保险兜底等政策,平台吸引426家商户加入,累计充值金额达4000万余元。
“入驻平台后,成单率提升了70%!”郫都某托育机构负责人罗老师表示,“作为一家经营10年的本地品牌,此前受‘教育机构跑路’舆论影响,家长充值意愿低迷。我们主动接受监管,这样家长也会更加信任我们。”
商户的“热情”源于平台的“诚意”。郫都区引入国有平台公司带头入驻,在为社会商户做表率的同时,更让社会商户吃下“定心丸”。
对商户实行“免费入驻”政策,减轻商户资金压力,并联合银行、保险、协会、第三方服务公司、互联网企业等为商户提供开户减免、普惠贷款、保险优惠、诚信证明等多方面支持。“这些支持让我们轻装上阵,监管不仅不是负担,反而成了‘信任背书’。”罗老师说。
消费者的认可则让平台“活”了起来。平台运行以来,已有426家商户纳入监管,监管资金1345万元,累计交易12.9万余次。通过平台引流,入驻商户营业额大幅提升。目前,使用平台的商户和消费者未发生一起预付消费纠纷,全区预付式消费纠纷投诉量较监管前降低近63.8%。
郫都区的探索证明,预付式消费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构建“政府监管+市场自律+社会共治”的良性生态。从“四端联动”的技术赋能,到“买卖双赢”的市场反馈,这场监管创新不仅守护了消费者的“钱袋子”,更激活了市场主体的“新动能”,为破解社会治理难题提供了“郫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