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db.pdrmtzx.com/Content/themes/mobilechengdou/weixinlogo.png
记者 蔡延 文/图秋,是大地丰收的季节。而在郫都古城,有一种丰收,藏在青青竹丝之间、匠人的指尖之上。上午9点,阳光均匀铺在90
http://pdb.pdrmtzx.com/content/2025-09/25/001398.html

等待处理…

指尖上的丰收:秋竹织新梦

记者 蔡延 文/图

秋,是大地丰收的季节。而在郫都古城,有一种丰收,藏在青青竹丝之间、匠人的指尖之上。

上午9点,阳光均匀铺在90后任宇的工作案头上。身为古城竹鸟笼非遗传统制作技艺最年轻的传承者,他手中刻刀在竹条上自如游走,“沙沙”的轻响不断。于他而言,秋天不仅意味着田间地头的丰收,更是一年制作旅程的起点。

秋日备料:

与自然时序的古老契约

在“川西鸟笼之乡”三道堰镇古城村,秋天是制作鸟笼的最佳起点。此时竹质坚韧且含水量适中,是取材的黄金时节,契合古城鸟笼严苛工艺的制作前提。

“每年都会开车去雅安或者邛崃山上砍竹子。”任宇说,秋日备料是每年固定动作,挑选竹子这一基础原材料是古城鸟笼制作手艺的第一课,需遵循自然时序。

上山选竹、砍伐、运输……这道延续了数百年的工序,至今仍无法被机器替代。每一根竹子都需经过匠人严格筛选。“从山上拉下来制作成材料,要1个多月时间。”任宇介绍,从青竹到可用竹料,需经过刮青、水煮、火烤、定型等数十道预处理。

这是枯燥且艰辛的第一步,“双手全是水泡;水煮时开水溅出来,脚上手上烫起大片水泡;削竹时,刀口在膝盖上划出长痕……”任宇抬起手,回忆起初学时的“心酸泪”。身体的印记,见证着一门手艺最原始的“入门礼”。

匠心守艺:

于专注中不断打磨

古城竹鸟笼制作,需经过200多道全手工的繁复工序。任宇刚向父亲学艺时,打孔“歪七倒八”,做出的笼子“歪歪扭扭”,无法变现的窘迫曾让他数次想过放弃。

但父亲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自幼浸染的热爱,让他坚持下来。“想把尺寸拿捏准,得不断积累经验。”自2012年入行,任宇每天在工作室近10个小时,日复一日,磨去了他心性的浮躁。

“通过做鸟笼,我现在做事情没有那么浮躁了,性子完全磨下来了。”任宇说,做笼子如同写书法,追求的是极致的静心与专注。这种沉稳与匠心,是他最珍贵的“丰收”。

非遗焕新:

在跨界融合中迎来“新生”

近年来,鸟笼市场紧缩,老师傅退休,年轻人因学艺辛苦和收入不高不愿入行,任宇开始思考鸟笼的“新生”。

“老祖宗的东西这么好,不能只在屋里摆着。”任宇将鸟笼制作与雕刻非遗技艺相结合,他拿起定制鸟笼展示,“鸟笼内外是光洁的青皮,笼身环刻了‘万字回纹’图案。”有的鸟笼刻有“八仙过海”等神话故事图案,有的还镶嵌上温润的牛骨饰件……一件作品,融合竹编、雕刻、镶嵌多种工艺,让鸟笼成为艺术品。

如今,任宇也在与省级传承人王明文等前辈共同探索古城鸟笼的未来,将鸟笼定义为“郫都特色文创产品”,推动鸟笼与旅游、文化产业结合,让其超越“养鸟”的单一功能,成为代表郫都文化底蕴的一项非遗文创。

近些年,为了让古城鸟笼走出去,作为年轻一辈的任宇还化身“云端掌柜”,通过网络平台,不仅销售自己的作品,更帮助当地不会上网的老师傅们打开销路。“这几年经手卖出的鸟笼,应该有上万只。”任宇自豪地说。一根网线,将古老的技艺与市场连接起来,为这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实实在在的活力。

金秋时节,丰收不仅是稻田里的灿灿金黄,也是指尖上的生生不息,古城鸟笼这项传统非遗技艺正上演着“丰收”与“新生”的生动写照。

翻译

搜索

复制

上篇:没有了
下篇:高粱红遍大田站 落虹桥畔好“丰”景
分享到

© 2024-2025 掌上郫都
备案证编号:蜀ICP备05018972号-1  川公网安备 5105040200008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14

↑ TOP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