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db.pdrmtzx.com/Content/themes/mobilechengdou/weixinlogo.png
记者 李林颖“以前院坝里杂草比人高,现在出门就是小花园,晚上跳广场舞都有劲儿!”傍晚时分,三道堰镇青杠树村花龙门院落的闵兴
http://pdb.pdrmtzx.com/content/2025-09/18/001363.html

等待处理…

小制度管出大变化

——看三道堰镇人居环境整治的“硬支撑”与“烟火气”

记者 李林颖

“以前院坝里杂草比人高,现在出门就是小花园,晚上跳广场舞都有劲儿!”傍晚时分,三道堰镇青杠树村花龙门院落的闵兴容,正和邻居们在新修的议事广场上散步,身后白墙黑瓦的川西民居映着晚霞,随手一拍都是“向往的美生活”。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藏着三道堰镇人居环境整治的“密码”——既有实打实的制度保障,又有暖人心的宜居细节,让乡村从“脏乱差”变成了“美如画”。

制度打底:

从一时到长效,治理有了“硬支撑”

人居环境整治不是“一阵风”,更不能“上面热、下面冷”。据三道堰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镇上围绕“怎么发动人、怎么管到位、怎么能持久”,琢磨出一套套接地气的制度,让人居环境整治从“村干部干、村民看”,变成了“大家一起动手干”。

青杠树村的“135N”工作法和“五美庭院”评比,把制度变成了村民的“日常习惯”。村里成立院委会、环境整治队等5支队伍,以党建为核心,发动村民筹工筹劳。每月开展“五美庭院”评比,干净整洁的家庭能得积分,到“积分超市”兑换大米、食用油。

而秦家庙村创新推出的“四统四自”模式,则是一个生动样本。秦家庙村书记助理卢亚雄介绍:“我们通过统一思想自筹资金、统一规划自主设计、统一行动自建家园、统一制度自治管理,真正让村民成为治理的主角。”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三角钱模式”——每户每天出三角,村里补三角,凑成整治基金,买花苗、修小路全靠这笔钱。

在邻城村,“红色引擎”模式成了环境治理的“定心丸”。党员们组建了一支40余人的“萤火虫”志愿服务队,每天晚上戴着红袖章在村里巡逻,看见垃圾乱堆、污水乱排,掏出手机“随手拍”,第二天就能整改到位。镇上还搞了“智慧监管”,作为试点村的三堰村村民一旦发现问题,在手机APP上一报,4小时内就能解决。

古城村的“望闻问切”工作法,则让治理精准又贴心。响水苑小区以前总有人养家禽扰民,绿化带杂草疯长,村干部们于是学着“当医生”:先“望”——白天巡查、晚上检查,把问题一条条记下来;再“闻”——开坝坝会、建村民微信群,听大家吐槽;接着“问”——为啥养家禽管不住?因为没规矩;最后“切”——定制度、搞自治,还让商户出物资换积分,现在小区里再也没听见家禽叫,绿化带里也种满了居民喜欢的花。

此外,积分制、志愿服务队、“自治队”“巾帼队”等组织形式,也在各村落地生根。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调解纠纷、监督设施等方式获得积分,年终可兑换生活物品。“精神激励+物质奖励”双管齐下,激发的是持续的内生动力。

宜居暖心:

从干净到舒服,生活有了“烟火气”

制度是骨架,生活是血肉。三道堰镇的整治不只是“扫干净、摆整齐”,更琢磨着如何让乡村既有“颜值”,还有“温度”。

青杠树村花龙门院落旁,曾经杂草丛生的21.7亩荒地,如今变成了“共享菜地”,150多块小菜地被村民认领,种满了辣椒、茄子、番茄。更暖心的是,菜地里有两块“爱心菜园”:一块归养老院,菜送到社区食堂,给独居老人免费做饭;另一块由志愿者打理,成熟了就给村里的困难户送过去。

秦家庙村的赵家馨院小区,也从“安置小区”变成了“幸福家园”。小区里的公共绿化带,种满了村民自己选的桂花树、紫薇花,秋天一到,桂花香飘满小区;池塘边装了休闲长椅,老人坐在长椅上晒太阳、聊家常。

值得一提的是,镇上还把“厕所革命”落到了实处,近年来改厕2428户,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9.2%。河道也变清了,46.6公里的河道、沟渠清了淤,370处黑臭水体不见了。还有12处“最美院落”“示范林盘”,成了网红打卡点,村民开起了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的三道堰镇,处处都是好风景:青杠树村的共享菜地里绿油油,邻城村的沟边干干净净,秦家庙村的绿化带开满鲜花,古城村的小区里笑声不断……这些变化,靠的不是“花大钱”,而是“用对方法”——党建引领聚合力,积分激励提热情,长效机制管长久,更把村民的“小事”当成“大事”办。

从“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从“干净整洁”到“美丽宜居”,三道堰镇把制度建在实处、把服务暖到心里,把乡村变成人人羡慕的“幸福家园”,而这,正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模样。

翻译

搜索

复制

翻译

搜索

复制

上篇:没有了
下篇:郫筒街道东街农贸市场居民主要食品零售价格动态
分享到

© 2024-2025 掌上郫都
备案证编号:蜀ICP备05018972号-1  川公网安备 5105040200008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14

↑ TOP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