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db.pdrmtzx.com/Content/themes/mobilechengdou/weixinlogo.png
记者 蔡延坐落于城乡交汇处,距郫都城区1.5公里,位于友爱镇最东部的桥畔小区,8年前,1600余名来自友爱镇不同村社的村民因搬迁安
http://pdb.pdrmtzx.com/content/2025-09/18/001361.html

等待处理…

友爱镇桥畔小区: 从村民到居民的幸福蜕变

记者 蔡延

坐落于城乡交汇处,距郫都城区1.5公里,位于友爱镇最东部的桥畔小区,8年前,1600余名来自友爱镇不同村社的村民因搬迁安置相聚于此,成了社区居民。然而,搬迁安置并非简单的身份转变,更是一场生活与情感的重建。8年过去,他们是否在这里找到新的归属?

住下来融进来 从村民到居民

午后,桥畔小区迎来一天中最闲适的时刻。居民三三两两,漫步聊天,脸上写满了从容。告别了昔日的农忙,大家渐渐习惯了这种慢下来的生活节奏。

“没有事做的话,我会去跳广场舞。”小区居民雷明英对现在的生活颇为满意。像她一样,许多居民已经习惯了晚饭后参加广场舞活动,这在以前农耕生活时期是不可想象的休闲方式。

升平社区“两委”也时常组织各类文化活动,让搬迁而来的居民真正“住下来,融进来”。今年暑假期间,社区举办的一场亲子活动令小区居民们乐开怀,“两人三足”“你画我猜欢乐套圈”等趣味游戏不仅让亲子关系更加紧密,也让邻里关系再次升级。“社区活动非常多,每次我都积极参加。”雷明英表示,虽然居民们是从不同村社搬迁过来的,但并没有陌生感,大家相处十分融洽。

有趣的是,在桥畔小区,你既能看到居民们舒适的社区生活,也能瞥见往日的乡村印记。农忙时节,居民把收获的谷物铺展在运动场上晾晒,而一旁的篮球场上,年轻人正挥洒汗水。两种生活画面,在这里奇妙共生。

升平社区党委副书记谢莉告诉记者,桥畔小区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社区文化,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汇,乡村与城市融合,不一样的生活节奏都可以被接纳。

双时段议事 “老中青”有声可发

这种多元生活的和谐相融,离不开社区精心打造的“双时段议事厅”——白天,议事长廊主要倾听老年人的心声;夜晚,黄桷树下则成为年轻人畅所欲言的天地。

谢莉解释说,“我们小区白天大多是老人、妇女、带孩子的妈妈,还有伯伯们,他们反映的问题有一定局限性。到了晚上,我们通过‘黄桷树议事厅’把下班回来的年轻人聚集起来,听他们的看法。这样综合老中青三代的意见,小区治理才能真正做到全覆盖、无死角。”

“有人把电瓶车推进电梯,不安全。”“我们社区一直在宣传,但依然有人图方便,下一步我们会采取措施,当电梯识别有电瓶车,电梯门将不会关闭,电梯无法使用。”……这样的对话经常在议事会上发生。无论是设施建设,还是因生活习惯差异引发的矛盾,居民都可以通过议事机制直接表达,社区积极回应、推动解决。时间久了,问题越来越少,人心也越来越齐。

社区直管 问题“一竿子插到底”

高效的问题解决机制,还得益于桥畔小区独特的管理模式,小区没有外包物业,而是由社区直接代管,居民诉求可“一竿子插到底”。

“我们没有引入第三方物业,居民有问题直接找社区协调处理。如果还解决不了,我们就启动‘三方会谈’,一起商量到底该咋办。”谢莉解释道。

今年以来,升平社区共收集小区设施修缮、文化空间建设等问题63个,基本全部解决。这种直管模式让问题的响应和解决速度大大提升,居民满意度也随之提高。

记者了解到,八年光阴走过,桥畔小区也和许多老小区一样,面临设施老化、空间不足等问题。近年来,社区持续推动小区改造,一次次“微更新”让家园焕发新颜。

桥畔小区新打造的运动场是男女老少最喜欢的休闲场所之一,篮球场、乒乓球台、羽毛球场地一应俱全,还配套了卫生间。而原来这里只是一片低洼不平的草坪,社区在得知居民们缺少运动空间后,立即将之打造成为运动场,除了打球运动,社区也时常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为居民们的生活增添一丝趣味。

搬迁,不只是给居民一个住所,更是给他们一个新的家园。8年来,桥畔小区的居民们逐渐完成了从村民到居民的身份转变,社区也通过创新治理模式,让这个曾经“孤独”的小区充满了温暖与活力。

翻译

搜索

复制

上篇:没有了
下篇:郫都区启动免费窝沟封闭项目 为三年级学生牙齿穿上“保护衣”
分享到

© 2024-2025 掌上郫都
备案证编号:蜀ICP备05018972号-1  川公网安备 5105040200008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14

↑ TOP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