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邓虹
丹桂飘香,桃李芬芳。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的主题,在郫都区教育战线得到生动诠释。这里有三十年如一日坚守讲台的资深教师,用文化浸润学子心灵;也有勇于创新的中青年教师,用智慧搭建成长阶梯。他们深耕三尺讲台,以匠心育桃李,用真情润心田,用实际行动诠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者担当,共同为郫都教育注入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郫都一中李国栋:
“语文是滋养心灵的文化甘泉”
清晨的郫都一中校园,天光初亮,高中语文正高级教师李国栋的身影已早早出现在教室门口。“李老师早!”学生们清脆的问候声里,藏着对这位始终陪伴他们晨昏朝夕的师长的信赖。
承载着父辈的期望,李国栋毅然踏上三尺讲台,一守便是三十年。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成都市学科带头人、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加身,他却始终把“坚守梦想、独立思考”当作不变的职业信条。
“语文不是冰冷的知识点,而是滋养心灵的文化甘泉。”这是李国栋挂在嘴边的教育理念,也是他课堂的真实写照。多年前,他在课上随口道出的“果冻上课语录”,因满含智慧与温度,在学生和同行间悄悄流传,成为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成长纪念册。
他将“慎独、守正、持志、广才”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也以此作为“国栋班”的班训,常以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点燃学生斗志。每接新班他总会说:“我们一起努力,看三年后谁的收获大。”在他的课堂上,文字不再是枯燥符号,而是连接历史与心灵的桥梁,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文化力量。
作为全区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导师,李国栋不仅照亮学生成长路,更甘当年轻教师的“引航灯”。在他看来,“教学、阅读、思考、写作”是语文教师四大职业内容,他认为语文教学具有专业性与不可替代性,而这份专业的核心在于终身学习。他常把读书比作“蚕吃桑叶”:“吃多了才能吐出晶莹的丝,教师读多了,才能产生创见,写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他的鼓励与指导下,一批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在各级教学竞赛与教研活动中崭露头角。
“我在故我思”,这是李国栋的治学格言。三十年教学生涯里,他从未停下思考的脚步:公开发表专业论文近50篇,独著《逻辑自洽与视域融合》一书,学术论文还拿下四川省一等奖。面对这些成绩,他却总是轻描淡写:“这些都是教学、阅读、思考的副产品。”如今,这位始终怀揣纯粹热爱的语文教师,仍在教研之路上“上下而求索”,做一名守望文化、点亮学子的教育追光者。
郫都区团结学校郑亚丽:
“让英语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Good morning,everyone!”清晨的郫都区团结学校九年级教室,郑亚丽活力十足的英文问候响起,瞬间驱散了学生们的困倦,一堂充满趣味的英语课就此拉开序幕。执教二十载,她以热情与智慧,让英语课堂成为学生开阔视野、增进文化交流的窗口。
她以英语为桥搭建文化之梁,以师爱为炬照亮成长之路。身为九年级年级组长,郑亚丽凭借扎实专业功底与创新教学方法,先后荣获“郫都区优秀班主任”“郫都区优秀教师”等称号,指导学生在省、市、区级英语竞赛中屡获佳绩,用赤诚与匠心在基层岗位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让英语学习成为一种享受”,是郑亚丽的教学追求,而“学以致用”则是她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密码。“我始终认为,学英语不该是‘单词+语法’的机械堆砌,而应该让知识在真实情境中活起来。”她的课堂总是充满惊喜:用“超市购物”模拟训练口语表达,借经典英文动画解析语法难点,以西方节日主题拓宽文化视野……
针对学生差异,她创新实施“分层教学”模式:为基础薄弱的学生量身定制从音标认读到句式运用的“阶梯式任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英文剧本创编”“校园英语播报”等拓展活动,充分激发创造潜能。在她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学生不再畏惧“开口说”,真正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教育不仅是教知识,更是育人格。”这是郑亚丽的育人初心。她深知青春期学生的心理需求,常化身“知心姐姐”,课后与学生促膝长谈化解成长焦虑;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进步与闪光点,用鼓励点燃自信。
“教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郑亚丽从未停下教研探索的脚步:积极参与校内外教研,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多篇论文在各级评选中获奖;任英语组组长时,牵头搭建“备课资源共享平台”,组织“同课异构”“难点研讨”,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阶梯;任年级组长后,统筹多学科教研,推动“跨学科教学融合”实验,以点带面提升年级教学质量。
“一个人的优秀不算优秀,带动更多人成长,才能让教育的光芒更亮。”郑亚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