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雷茜 文/图
金秋送爽、硕果盈枝,天府蓉城西北方向的郫都区,正迎来发展浪潮中又一个饱满的“收获季”。
走进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筹),一座1500平方米的“一站式”企业服务中心开启运转,敞开大门迎接一批批办事人员。几公里外,区政务服务中心“一件事”专窗前,两家酒店的开办申请已进入流程——曾经需要51个工作日的审批,如今压缩至仅6天。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正是郫都区坚持以集成创新破题、推动发展质效与营商环境双向跃升的生动注脚。近年来,郫都区始终将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放在核心位置,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大刀阔斧创新机制体制改革,推动营商环境从1.0版迭代升级至6.0版,切实提升经营主体感受度,激发企业发展信心与活力。
亮眼的“成绩单”印证着这份努力:今年1至6月,郫都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2%,分别高出全国、全省0.9和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9.1%。8月初,赛迪顾问发布的《2025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中,郫都跃居全国百强区第82位,较去年再进两位,向上攀登的轨迹清晰可见。
“一件事”一次办
政务革新“减负添翼”
不久前,在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深化营商环境品牌建设新闻发布会上,郫都区的故事成为焦点。作为四川省、成都市影视文创产业的重要承载地,郫都区创新推出的“影视拍摄一件事”改革赢得了满堂彩。
针对过去立项备案、审查周期长,项目启动慢的痛点,郫都大胆创新,将“省广电局驻成都影视城政务服务窗口”直接设在成都影视城园区,7项许可事项的受理咨询、帮办代办、预审初审服务“家门口”落地,为影视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
成都影视城的实践,是郫都区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一个缩影。“优化政务服务不是简单的流程删减,而是要从企业和群众的需求出发,把‘一件事’真正办实、办好。”区政务服务管理和行政审批局局长陈兰介绍,自2024年国务院部署“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以来,郫都区迅速行动,制定专项方案、开设线下窗口、建立定期调度机制,让改革落地有声。
如今,三批33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已落地24项,带来的变化令人瞩目:办事环节从215个精简至66个,申报材料从246份压减至146份,跑动次数从127次锐减至15次,办理时间从747个工作日压缩至229个工作日,累计办件近437万件。
不仅如此,郫都区还聚焦企业“急难愁盼”,推出多项区级特色改革:验登合一“一件事”实现多部门同步受理、并联验收,申请材料从18项减至8项,办理时限从48个工作日缩至15个;酒店开办“一件事”再造流程,精简材料20项,企业跑动次数从13次变为“最多跑一次”;针对开店痛点创新的“开店顾问”服务,更是全程“陪跑”,帮企业降本增效。
今年1至7月,郫都区新登记经营主体17890户,同比增长45.29%,其中个体工商户增长57.89%。市场主体的“井喷式”增长,正是对郫都政务服务改革的最好认可。
法治“护航”
柔性执法书写温度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更是企业安心经营的“定心丸”。
2024年6月,郫都印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五大行动、11个领域、120条举措中,“法治环境提质行动”的21条具体措施尤为亮眼。为了让法律服务“精准滴灌”,郫都创新构建“五有”法律服务模式——“有专班”统筹协调、“有载体”支撑保障、“有资源”赋能增效、“有服务”及时反馈、“有机制”长效运行,推动法律服务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上门”。
如今,“1个中心+5个驿站”的涉企法律服务网全域覆盖,39名涉外律师与39名公职律师组成的专家库、638名网格员、419名法律明白人和63名优秀律师或知名人士构成的调解员队伍,为企业提供“常态化+点单式”服务,累计指导爱奇艺影视文创等128个投资项目签约,涉及金额约432亿元,让法律成为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今年5月,《郫都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白皮书》的发布,更是将法治环境建设推向深入。在执法层面,郫都区推行“3+2”包容审慎监管,创新“云端统筹+线下协同”检查模式,对20件生态环境轻微违法案件“不予处罚”,对35件涉企案件从轻处理,企业满意率超97%——这份“柔性执法”的温度,让企业发展更有底气、更添信心。
市场融通
“相亲角”与“出海”平台并肩而行
在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筹)内,“企业相亲角”成了一道新风景。通过“企业提需求、协会办活动、园区邀对接”,自今年5月成立以来,短短3个多月已促成合作27对,园区真正成为了“企业最容易做生意的地方”。
园区内暖意融融,园区外活力涌动。一场场重点企业产品推介会接连举办,“产贸联动千企出海”专项活动火热开展。针对外贸企业“履约难、多头跑”的痛点,郫都创新搭建“国有公司+专业机构”一站式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推出外贸“一类事”保姆式服务——与传统模式相比,企业每年节省人力成本12万元以上,通关效率提升50%,签约到交货时限缩短80%,已有30余家企业借此成功“扬帆出海”。
“这是郫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创新模式集成,全面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有力例证。”区发改局副局长武守俊告诉记者,郫都区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协同发力,聚焦“立园满园”拓展增值服务场景,先后建成3个园区企业服务中心(驿站),进一步优化了市场环境。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郫都构建起“区领导+责任部门+园区街道+服务专员”四级服务机制,创新“双专员协同+三级服务队伍”和“五办”服务模式,让“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落到实处。今年以来,通过“服务专员+网格员”走访机制,已累计走访企业2071家,收集诉求403个,办结401个,办结率达99.5%。
不仅如此,郫都区还聚焦人才、土地、金融等关键要素,持续激活市场活力:“郫都校企慧”平台精准链接“产业+高校+学生”,发布岗位超1.1万个;每月进园区的“绿色通道”服务,为27个重大项目打通审批“快车道”;与成都交子金控集团及15家银行合作设立的“金融服务窗口”,今年已新增授信7.77亿元、放款6.79亿元,提供融资担保1.86亿元——要素的畅通,让市场循环如“活水”般涌动,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中试搭桥
创新生态“雨林”渐成
近期传来重磅消息:四川省首款情感机器人“爱湫EMO1”即将面世,其研发公司成功联合揭榜“四川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 为这家公司提供中试产品服务的,正是郫都区孵化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蜂鸟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谈及在郫都的发展历程,蜂鸟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形象地打了一个比方,“我们就像一座‘桥梁’,而郫都为我们搭建了稳固的‘桥墩’,让创新成果从实验室顺利奔向生产线。”
如今,蜂鸟智造已为500余家单位提供超1500个服务项目,助推300多件产品量产上市。而这背后,是郫都区得天独厚的创新基因——作为省内首个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要承载地,这里有21所大中专院校、25万名在校学生,科技创新资源如“富矿”般丰富。
近年来,郫都区围绕产业“建圈强链”,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上双向发力, 累计建成5个省、市级中试服务平台、18个孵化机构。去年6月,华为在成都落子三大创新中心,两个定址郫都;今年7月,郫都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揭牌,构建“1+3”全链条服务体系,现场促成7项校企技术攻关合作——校地企协同的“化学反应”,正为郫都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从推广“科技创新券”“算力券”,到创新海外引才“直通车”,再到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服务——郫都正以创新为楫,全面优生态、聚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郫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