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db.pdrmtzx.com/Content/themes/mobilechengdou/weixinlogo.png
记者 雷茜 文/图晨雾漫过川派盆景的虬曲枝桠,远处蔚蓝天空下连片的稻田翻涌成浪。在成都西北的郫都区,一座座民宿与主题酒店正以
http://pdb.pdrmtzx.com/content/2025-08/28/001285.html

等待处理…

从“农家乐发源地”到“民宿美学试验场”

——解码郫都乡村住宿的活力密码

记者 雷茜 文/图

晨雾漫过川派盆景的虬曲枝桠,远处蔚蓝天空下连片的稻田翻涌成浪。在成都西北的郫都区,一座座民宿与主题酒店正以“建筑美学+在地文化”为笔,在城乡融合的画卷上勾勒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这里曾诞生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如今又以“民宿集群”的姿态,重新定义着城市近郊的“诗与远方”。

农科村的基因重组:

从“吃农家饭”到“品文化宴”

郫都的乡村住宿故事,始于农科村那座改写历史的院落。

1986年,村民徐纪元将自家宅院改造成“徐家大院”,用一桌家常菜、一院花草香,招待渴望亲近自然的城里人,中国农家乐的序幕由此拉开。彼时的农科村,以盆景园艺为媒,让“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成为风靡全国的休闲方式,也为郫都刻下“中国农家乐发源地”的鲜明印记。

当时代对乡村旅游提出更高要求,郫都的“老招牌”率先迈出升级步伐。如今的徐家大院,早已不是简单的农家食宿地:三代迭代后,它将川派盆景园、非遗展示馆与现代康养空间融为一体。

“乡村旅游不是简单复制城市消费主义,而是用现代语言翻译乡土基因。”郫都的住宿升级,从来不只是“硬件翻新”,更是在老院落里注入新的文化肌理:久里民宿将夯土墙与落地玻璃碰撞出极简主义美学,观景沅民宿以“稻田美术馆”为概念,用稻谷铺设秋收艺术装置。当游客插秧品茶时,乡村美学便从静态展示变为可带走的“生态产品”。

川西民居的魅力探索:

在地文化的沉浸式表达

在郫都,住宿空间早已突破“过夜”功能,成为文化体验的载体。

梦桐泉酒店以“川西民居美学”为魂,青瓦坡顶、雕花窗棂复刻着传统院落的灵动,而内部的智能卫浴、柔软床品又满足现代舒适需求;村子哩民宿的十余间客房隐于四座院落,原木屋舍与全景落地窗相拥,每一寸空间都流淌着“推窗见天地,闭户即林泉”的东方意趣;流弦半岛民宿则另辟蹊径,这座环水而立的建筑收藏了400余把全球限定吉他,15间主题客房以吉他部件命名,而周末的吉他演奏会则让青山绿水间回荡着古典音符。

更年轻的尝试来自蝴蝶村不二樱漫民宿,用建筑语言讲述“蜀水文化”的新篇。设计师将川西民居的穿斗结构解构重组,让民宿如蝴蝶展翅般嵌入自然。春日油菜花环绕时,这里是“花田夜宴”的热闹主场,豆瓣鲫鱼的香气混着川剧变脸的喝彩;或是参与蓝染工艺将花影拓印成布,老建筑的骨架里,正生长出“可感、可玩、可忆”的新乡村生活场景。

诗意的生产力:

城乡共鸣的休闲哲学

郫都的民宿,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更成为了连接城乡、传承文化的重要桥梁。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郫都的民宿是周末或节假日逃离喧嚣、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在民宿的院子里、田野间自由奔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释放天性;年轻人可以在文艺气息浓厚的民宿里,寻找创作的灵感,或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生活的点滴。

而对于当地乡村来说,民宿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经济增长,还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将传统的农家乐升级为民宿,引入现代的设计理念和经营模式,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民宿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

从1986年第一家农家乐的木门推开,到如今民宿集群的星火燎原,郫都用39年时间证明:乡村振兴的终极密码,不在于复制多少城市消费场景,而在于如何让乡土基因在现代语言中重生。当晨雾再次漫过盆景园的松柏,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翻译

搜索

复制

上篇:没有了
下篇:动感郫都:赛事赋能 打造活力“运动新城”
分享到

© 2024-2025 掌上郫都
备案证编号:蜀ICP备05018972号-1  川公网安备 5105040200008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14

↑ TOP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