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雷茜 文/图
“前几天跟村上说那盏路灯不亮了,晚上散步黑黢黢的怕摔着,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就有人来修,现在晚上出来遛弯亮堂堂的,安心多了!”傍晚,郫都区三道堰镇古城村村民罗铭抱着孙女在小区里散步,指着头顶刚修好的路灯,一脸笑意地说道。
这盏灯的“复明”,正是古城村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方式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村把中医诊病的“望闻问切”搬到小区治理中,精准把脉群众需求,开出治理“良方”,让曾经的“堵点”变成了如今的“亮点”。
“望”实情
网格巡查+入户调研 织密民生“感知网”
“张嬢,您家楼下的电动车充电桩能用吗?”“李叔,绿化带里的杂草最近清理得勤不勤?”每周三,古城村专项排查组都会带着问题清单走村串户。这支由村干部、党员志愿者等组成的队伍,通过“日常巡查+重点走访+夜间检查”模式,对小区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绿化养护、停车秩序等情况开展“地毯式”摸底。
除了日常巡查,村里还挨家挨户搞“敲门调研”。“一开始有人不理解,说‘你们是不是没事干’,但我们带着诚意聊,慢慢就聊开了。”村党委书记黄飞回忆,有户人家养了几只鸡,鸡粪堆在院子外臭烘烘的,邻居意见大。走访时,户主坦言“农村人养惯了,没想影响别人”,队员们没批评,而是记下问题,在议事会上专门讨论,这才有了后来的家禽管理办法。
如今,村里的问题台账清清楚楚:绿化带杂草、停车位不够、健身器材损坏……每一项都写着具体时间、位置、突出问题,就像一本“民情日记”,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晒在阳光下。
“闻”民声
坝坝会+微信群 搭建民意“直通车”
“小区门口的垃圾桶满了没人清,谁来管管?”“建议在小广场加几个石凳,老人聊天能歇脚……”打开古城村居民微信群,这样的消息随时都在更新。村民们发现,不管是凌晨吐槽还是白天提建议,总能得到及时回应,“线上说话有人听,比以前跑村委会省事多了。”
但村里也知道,有些老人不会用微信,于是“坝坝会”“院落议事会”成了线下“传声筒”。“今天咱们就敞开了说,小区哪里还需要改进?大家有问题有意见直接提!”7月30日晚7点,古城村响水苑小区的院坝里暑气未消,30多位居民摇着蒲扇围坐成圈,一场围绕人居环境整治的坝坝会拉开序幕。这样的场景,每月都会在古城村上演,村两委邀请党员、村民代表、物业负责人等共同参与,围绕小区治理难点展开讨论交流。
线上线下收集的意见,都会汇总成《民意诉求清单》,一条条、一件件分类梳理,让大家看得明明白白,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问”症结
专题会+多方协作 深挖问题“病根”
针对排查出的问题和收集的民意,古城村组织召开专题分析会,由村“两委”班子成员牵头,联合物业、居民代表开展“靶向问诊”。
聚焦家禽饲养扰民问题,从居民生活习惯、小区管理规范等角度进行讨论,发现既与部分住户延续农村散养传统有关,也因缺乏明确的饲养边界和约束机制,导致“管不了、管不好”的困境;围绕公共绿化带杂草丛生现象,从养护责任、资源保障等方面追根溯源,症结在于未建立常态化管护机制,且缺乏专人负责,造成“杂草越长越高、问题越积越多”的恶性循环。
大家围着桌子“解剖麻雀”,通过多角度分析、深层次研判,把准问题本质,为治理找准突破口。
“切”要害
积分制+自治队 激活治理“内生力”
“参加3次环境整治活动,就能兑换一袋洗衣粉!”在古城村,村里联合小区商户推行的积分制成了调动大家积极性的“法宝”。由商户提供日用品、消费折扣等作为积分兑换物资,居民参与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活动可累积积分、兑换权益,通过“商户让利、居民受益”的模式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更生动的变化发生在“自治细胞”的培育上。古城村引导居民组建“响水苑小区自治队”,由热心居民、党员骨干牵头,负责日常环境巡查、邻里矛盾调解、公共设施维护监督等工作,形成“自家事自家管”的自主自治氛围。
此外,古城村还发挥社区治理资金作用,设立“微项目资金池”,对居民票选出的“绿化补种”“家禽圈养区改造”等小项目,由住户代表组成评议组公开认领,实现“自己的事自己议、自己管”。
从一盏路灯的修复到整个村庄的蜕变,古城村用“绣花功夫”诠释了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在这里,每一份民意都被珍视,每一个问题都有回应,而群众的幸福感,正藏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