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曼青 文/图
立秋过后,郫都大地依然暑气蒸腾。在友爱镇农科村游客中心旁的工地上,高压喷淋系统正织起细密水网,与风扇的清凉气流交织成独特的降温屏障。下午4点,经过短暂休整的建筑工人重新回到岗位,湿毛巾搭在肩头,在钢筋水泥的框架间续写着“进度条”的新刻度。这里是郫都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数字经济产业园(一批次)项目现场,一座承载着农业数字化转型梦想的产业园,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数字赋能
筑巢引凤促振兴
郫都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数字经济产业园(一批次)项目,选址于素有“中国农家乐发源地”之称的友爱镇农科村,紧邻IT大道的地理优势,让这里成为连接城市数字资源与乡村农业基底的天然枢纽。
据了解,该项目占地面积10.55亩,总建筑面积约8300平方米,看似紧凑的空间里,藏着撬动农业现代化的大格局。“项目采用‘地上+地下’的立体布局,地上约5300平方米,由5栋二至三层单体建筑构成,错落有致的形态既保留了川西民居的舒展气质,又融入现代建筑的简洁线条,未来将承担商业展示与办公研发功能;地下约3000平方米空间则规划为设备用房与车库,为园区高效运转提供基础保障。”乡村振兴公司工程管理部项目业主代表阳耀峰介绍道。
这座产业园并非简单的物理空间聚合,而是被寄予厚望的“农业数字经济大脑”与赋能乡村的样板地。“农科村积累的花卉苗木产业基础,与IT大道沿线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成呼应,前者提供农业应用场景,后者输出数字技术能力,产业园则成为二者深度融合的‘转换器’。”阳耀峰表示,项目将打造集科学研发、产品展示、总部办公和产业链融合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配套智能化仓储物流系统和数字化直播专区,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化转型。
高温抢工
科学作业稳步推进
高温炙烤大地,建设热度却丝毫不减。走进项目施工现场,90%的整体进度已让产业园的轮廓清晰可见。主体结构早已封顶,建筑骨架间工人正忙着进行总平工程,室内公区的管线排布与装饰装修也进入收尾阶段。按照计划,将于9月下旬完工。
这份“郫都速度”的背后,是建设者们与高温较劲的智慧与坚守。项目副经理倪汝贤介绍,针对高温天气,项目实行“干两头、歇中间”的错峰作业模式,工人们分批次轮班,既避开正午的高温时段,又保证日均8小时的有效施工时间。在施工现场,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防暑药品随时补给,这些细节让“高温不松劲”有了坚实保障。
此外,该项目按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创新应用了节能照明、太阳能设施、绿化节水灌溉系统、雨水回收等多项绿色技术。倪汝贤介绍道:“项目开工之初,便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员参与’的质量保证体系,对钢结构从深化设计、加工制作、构件运输、现场安装等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督和控制。目前,已通过成都市优质结构工程评审工作。”
蓝图初展
构建农业数字经济生态圈
以郫都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资源为坚实底座,将数字科技深植于农业土壤,同时融入乡村休闲体验场景,目标直指打造“世界家庭园艺中心”的闪亮名片——一个集“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样板地”与“乡村会晤休闲体验地”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让数字技术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农具”。
按照规划,郫都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数字经济产业园第一批次包含友爱镇农科村点位及子云村点位,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及转化中心,并同步完善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关键配套设施,为创新孵化夯实基础;第二批次覆盖友爱镇何家场1、2、3号点位,将重点打造农业大数据中心与农产品交易平台,继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构建数据驱动、高效流通的产业核心枢纽,打通“生产-加工-流通”的数据链条,最终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数字农业服务体系。
“项目建成后,首当其冲的是吸引花卉苗木企业设立区域总部和开设花卉苗木的二次文创直播销售基地,通过文创设计提升附加值,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文化’的跨越。”阳耀峰透露,森系餐饮深度体验场所的规划,则让产业园跳出了单纯的产业园区范畴,依托农科村的生态资源,拓展“文创体验+休闲消费”的多元生态,以“绿色+商业”让消费体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