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db.pdrmtzx.com/Content/themes/mobilechengdou/weixinlogo.png
记者 何曼青 文/图傍晚六点,府河畔的夕阳正将水面染成金红色。亲水平台的蓄水池里,孩子们踩着水花追逐嬉戏,银铃般的笑声混着水
http://pdb.pdrmtzx.com/content/2025-08/18/001246.html

等待处理…

从“堵水”到“引水” 团结街道破题亲水安全困局

记者 何曼青 文/图

傍晚六点,府河畔的夕阳正将水面染成金红色。亲水平台的蓄水池里,孩子们踩着水花追逐嬉戏,银铃般的笑声混着水声在河岸回荡。家长们在一旁闲聊,目光不时投向水中的身影——这幅安宁惬意的画面,是团结街道学府社区“府河引水亲水平台”启用后的日常。

从“严防死守”到“疏堵结合”,这场关于亲水安全的治理变革,不仅破解了高温季涉水安全的治理困局,更勾勒出基层治理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图景。

困局

“防不住”的亲水渴望

今年入夏以来,成都遭遇持续高温天气,府河沿线成为居民避暑纳凉的“天然选择”。但蜿蜒的河道暗藏危机,急流、深潭与湿滑的岸坡,让涉水安全事故风险陡增。

团结街道最初延续了传统治理思路,在河岸安装筛网防护栏、设立救生圈、在显眼处悬挂“禁止下水”的警示标牌。然而,这些“堵”式措施在群众强烈的亲水需求面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真正的转折点,来自一场全覆盖的民意采集。学府社区组织工作人员走访100户居民,收集到12条关于河道治理的意见。其中,“改造危险护栏”的支持率达100%,而“希望有安全亲水空间”的呼声,在高温天里愈发迫切。“九成居民直言‘天热就想近水’,这让我们意识到,单纯‘堵’是行不通的。”团结街道学府社区党委书记马德辉表示,“群众的需求就是治理的方向,我们必须找到一条既能满足亲水渴望,又能守住安全底线的新路子。”

破局

从“禁水”到“导水”

府河畔那处保留了数十年的便民梯步,成了破局的关键。这里地势平缓,水流相对稳定,是居民世代亲水的“老地方”。学府社区班子成员带着设计人员多次实地勘察,一个大胆的想法逐渐成型——与其严防死守不让居民靠近河道,不如主动引水打造可控的亲水空间。

这一思路彻底颠覆了“禁水”的传统逻辑。“我们要做的不是隔绝人与水的联系,而是把自然河道的风险‘隔离’出去。” 马德辉解释道,“通过修建蓄水池,将府河水引入可控区域,让居民在远离急流、深潭的地方安全亲水。”

据了解,“府河梯步引水项目”采用自吸泵将府河水引入新建的蓄水池,池深严格控制在0.3米以内,底部铺设防滑地砖,新安装的1.8米高的镀锌方管护栏取代了昔日“半月一换”的筛网,尽管单价是筛网的5倍,但因维护频次锐减使用周期更长,年综合成本反降90%。

安全保障体系同步升级。亲水平台旁不仅配备了救生圈、救生绳和醒目的安全标语,团结街道还组建了由综合执法队员、社区治安人员组成的巡逻队。“以前巡逻是‘跟人跑’,现在是‘守点护’,工作重心从劝阻转向了服务。”团结街道综合执法队中队长李小林介绍道,“我们还备了应急药品和饮用水,遇到突发情况能第一时间处置。”

日前,亲水平台正式启用。当第一批居民带着孩子走进这个“家门口的戏水地”时,不少人难掩惊喜。“水质清亮,地面不滑,栏杆比我还高,真是把安全做到了心坎里。”居民陈俊梅举着手机记录孩子玩水的瞬间。

共鸣

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共治图景

亲水平台启用一周,日均接待居民80至200人次,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更令人欣喜的是,一场悄然的观念转变正在发生——从“被动接受管理”到“主动参与守护”,居民们成了亲水安全的共同责任人。

退伍老兵王周全是府河边长大的“老住户”,见证了河道治理的变迁。他看着亲水平台里嬉笑的孩子,眼神里满是欣慰:“现在这个平台,既保留了亲水的乐趣,又消除了危险,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如今,王周全成了社区的“义务安全员”,遇到有人倚靠护栏、乱扔垃圾,总会主动上前劝导。

这种共治氛围,源于项目推进全过程的群众参与。从方案设计阶段的坝坝会讨论,到施工期间的意见征集,再到启用后的反馈收集,居民的声音始终是决策的重要参考。

夕阳西下,亲水平台的灯光渐次亮起。水池里的孩子陆续被家长接走,巡逻队员开始检查设施,准备迎接第二天的热闹。府河的水流淌依旧,只是岸边的故事,已翻开了新的篇章。

记者手记:

这场从“堵水”到“引水”的变革,为破解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中普遍存在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难题,贡献了可复制的“团结解法”。破题亲水安全困局,从不意味着让市民远离水岸。真正有韧性的安全防线,是将刚性约束与柔性疏导熔于一炉,是将群众最迫切的需求,智慧地融入安全的边界之中,让每一条河流,都成为承载幸福的纽带,让每一次亲水,都充满安心的温度。

翻译

搜索

复制

上篇:没有了
下篇:郫都区配发四轮消防摩托车 打通基层应急救援“最后一公里”
分享到

© 2024-2025 掌上郫都
备案证编号:蜀ICP备05018972号-1  川公网安备 5105040200008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14

↑ TOP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