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曼青 文/图
人大工作,主体是代表,基础在代表,活力看代表。如何提升代表履职能力,始终是郫都区人大常委会深耕不辍的重要课题。郫都区第十九届人大常委会把代表学习培训作为提升代表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的重点工作,构建起多层次、多维度、多形式的培训体系,累计为1000余人次各级人大代表及人大工作者提供履职动能,推动形成“培训——实践——提升”的良性闭环,走出了一条具有郫都特色的基层人大工作发展新路径。
高位谋划 构建全链培训格局
近年来,区人大常委会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的核心要求,通过完善代表履职培训体系、优化代表建议办理机制等系列举措,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转化为生动实践。
区人大常委会始终将代表培训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围绕“政治素养、法律知识、履职技能、专业能力”四大核心模块,通过科学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并预算专项经费予以保障,为代表履职能力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区人大常委会建立了“党组统筹、工委主抓、多方协同”工作机制,常委会党组高位谋划,代表工委联合区委组织部、省人大培训中心等单位构建培训矩阵,联动各级人大及高校资源,邀请全国人大专家、高校教授等组成“智囊团”,在代表学习培训工作中聚焦“点”上发力、“线”上贯通、“面”上拓展,通过分层、分时、分区域,着力提升培训的系统性、规范性、专业性。
区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创新,以“四个坚持”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代表培训模式,初具成效。即:坚持政治引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培训“第一课”;坚持需求导向,通过“调研—策划—反馈”机制动态调整课程;坚持学用结合,将培训课堂延伸至监督一线;坚持制度保障,制定《成都市郫都区人大代表履职活动经费管理办法》,为代表履职培训提供经费保障。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初任培训、履职能力提升、预算监督等专题培训班相继举办,全方位覆盖各级人大代表,参训率达100%,让每一位人大代表都能以更扎实的履职能力、更饱满的为民情怀,在人大工作中展现新作为、贡献新力量。
精准滴灌 靶向提升履职能力
履职之要,学以为先。面对来自不同领域、处于不同履职阶段的代表,区人大常委会摒弃“大水漫灌”式培训模式,实施精细化、差异化的“菜单式”培训,力求精准滴灌、入脑入心。
培训有“实招”,提升才能见“实效”,区人大常委会构建分层分类培训体系,针对不同群体精准施策。针对初任代表,聚焦“角色认知+基础履职”,邀请省人大专家解读“三法”,组织学习换届纪律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通过资深代表分享实际工作案例,帮助新任代表迅速熟悉人大工作流程。针对履职代表,突出“专业赋能+监督实务”,举办建议撰写等专题培训,邀请业内专家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审议等方式,提升代表“会调研、能监督、善建言”的能力。针对基层人大工作者,则侧重“平台建设+服务保障”,通过举办街道工委实务培训,邀请经验丰富的人大工委主任分享经验,推动基层人大工作规范化。
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提升,源于理论知识的深厚积淀与实践经验的鲜活滋养。在全国人大培训中心,代表们既聆听全国人大专家的前沿理论讲授,更深入标杆社区,沉浸式学习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高效运作、民意转化的鲜活经验;在区人大代表及人大工作者履职能力提升专题培训中,授课专家关于“地方文化保护发展融入人大监督”的专题课程,为郫都区相关工作提供了全新视角的资源借鉴。这种“理论授课+现场教学+经验交流”的立体模式,让跨区域交流成为启迪智慧的桥梁。
数字赋能则打破了时空限制,延伸了学习的覆盖面与持续性。以“郫都区人大代表履职信息化平台”为例,“学习园地”汇聚了海量培训课件、政策法规、视频课程,代表们得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线上充电”,实现了“线下集中学”与“线上随时学”的有机融合。
培训形式创新同样令人耳目一新,激活了代表学习的内生动力。区人大常委会开设“人大讲堂”,常委会组成人员、常委会人代工委和各街工委负责人纷纷站上讲台授课,同时邀请党校教授、法律专家等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法治思想等,筑牢代表思想根基;打造“移动课堂”,通过组织异地培训,代表们走进红色教育基地、代表履职示范点,在学习中拓宽视野、汲取养分;搭建“互动平台”,建立“双联互动”机制,培训期间的分组讨论、代表论坛气氛热烈,思想的火花在交锋与共鸣中迸发。
学以致用 履职质效全面跃升
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赋能实践。区人大常委会深谙此道,推动学习成果高效转化为履职实效,在服务大局、改善民生、夯实根基等方面结出了累累硕果。
近年来,区人大常委会持续激活代表履职“动力源”,推动代表履职质效实现全面跃升。建议办理靶向发力,700余件代表建议精准推动学位供给扩容、营商环境优化等民生关切落地生根;监督工作提质增效,预算审查精准发力,国有资产监督实现全覆盖,更创新构建全省首个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人大监督评价指标体系,让监督既有力度更具实效;联系群众走深走实,依托“家、站”平台高效解决道路照明、灵活就业保障等群众急难愁盼,将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区人大常委会以高质效培训促进高质量履职,推动基层人大工作提质增效。大课堂淬炼履职本领,多层级培训铸就专业队伍——从省人大专题培训到泸州实地研学,再到实地观摩区内示范“家、站”,代表们在学思践悟中夯实根基;监督岗筑牢民主基石,37场述职评议架起连心桥——223名直选区镇人大代表直面选民述责问效,满意度评议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560场“双联系”、监督议事等各类活动,全面实现“建管用”规范化运行;民意窗激活治理动能,“代表意愿清单+家站项目清单”制度织就服务网——立法调研征集听民声、科普公益课堂惠民生、政策宣讲平台解民惑,更有智慧“家、站”让群众诉求“一键直达”、办理过程“全程透明”,“家、站”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注脚。
时代的华章总在接续奋斗中书写,区人大常委会以高位谋划的系统布局锚定方向,以精准滴灌的务实举措破解难题,以学用相长的实践转化提质增效,推动代表们的政治判断力、履职执行力、为民服务力实现全面跃升,一幅代表活力迸发、民意充分涌流、民主可感可及的基层人大工作图景,正在郫都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