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曼青 文/图
闲置的城市边角地悄然变身活力四射的社区花园,曾经斑驳的路灯重新点亮了归家的温馨……行走在郫都,市民们正不断邂逅身边悄然发生的“小惊喜”。今年以来,郫都持续开展城乡人居环境“净优亮美”专项行动,以“绣花功夫”精雕细琢城乡肌理,让市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持续升温。
深度清洁
擦亮城乡“面子”与“里子”
“以前路边的果屑箱总有些污渍,现在每天都像新的一样。”家住郫筒街道的市民李女士注意到,家门口的市政设施最近“颜值”飙升。这一变化源于郫都区开展的市政设施大擦洗行动——全区对果屑箱、隔离栏、雨篦子等进行“全方位体检+深度清洁”,让城市家具重现本色。
清洁行动不止于“表面功夫”。在环境卫生治理中,郫都区打出“组合拳”。15轮环境卫生大扫除覆盖主次干道、客运中心、医院、商场等重点区域,确保无卫生死角;生活垃圾收运实现“日产日清”,22.28万吨生活垃圾全部无害化处理,117座垃圾投放点完成改造提升,居民投放体验显著改善。
空气清新是宜居的重要指标。针对餐饮油烟和扬尘两大工作重点,区综合执法局精准施策,巡查餐饮店1960家次,立案查处违规行为9起;对2000余处工地开展扬尘督查,整改问题230余处次,联合区公安分局、区交通局等部门开展13次联合执法,严处渣土车违规运输。
秩序优化
畅通城市“血脉”
“以前要等4个红灯,现在最多等1个,通行效率大幅提高!”说起何公路路口的治堵成效,经常往返于此的司机陈师傅对道路变化赞不绝口。在城市道路“疏路行动”中,郫都区完成何公路点位治堵和63处园区企业出入口整治,7月共计维修人行道100余处、车行道200余处,310余处交安设施焕然一新,让出行更安全、更顺畅。
井盖虽小,却关乎民生。犀湖街、乐园后街、清马路等12条道路曾经“哐当响”的病害井盖消失了,731座井盖完成更新或集中治理,“脚下安全”得到切实保障。而在共享(电)单车管理方面,区综合执法局通过强化监督考核、加大执法力度、实行轮换包片等,清理违规停放车辆3.72万辆、破损僵尸车270余辆。
占道经营治理则体现了“刚柔并施”的智慧。郫都区将街道划分为严控区和规范区,在严控区全面加强执法力度,7月共整治商家越门经营1500余起,游商占道经营2400余起。在规范区内不影响安全、交通、市容的前提下,结合各街道(镇)现状和特色,科学设置1至2个摊贩疏导区,实行“划线经营、定时管理”。
空间治理
点亮宜居生活
夜晚的郫都,灯光如星。在“有路无灯、有灯不亮”专项治理行动中,全区维修路灯2830余盏,修复线缆故障850余处,实现道路路灯动态亮灯率100%。“以前晚上散步怕黑,现在路边灯光明亮,安全感满满。”家住宋公桥社区的张阿姨常带着孙女在街边公园散步。
乱搭乱建和违规广告是城市“牛皮癣”。区综合执法局坚持“严控增量、消化存量”,今年已拆除违法建设132处,面积达62593平方米;7月整治违规广告招牌13个,清理小广告、牛皮癣4700余处。走进唐昌镇文庙街区,曾经挤占公共空间的违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步道和古朴的街景,历史韵味与现代秩序相得益彰。
“抬头见蓝天,低头无乱象;抬头是规范招牌,转身是整洁街道。”这是市民对郫都空间治理的直观感受。从视觉清爽到通行无阻,城市空间的“亮透”让生活更惬意。
小微焕彩
方寸之间藏“诗与远方”
在犀浦街道两河西路,曾经的闲置地块,如今以“全龄乐活·生态共生”为理念,变身集生态、休闲、社交、消费于一体的活力空间——铂景台小游园。这里四季绿植营造天然氧吧,健身器材与篮球场满足运动需求,夜晚的灯光让游园温馨依旧。
铂景台小游园是郫都“小微空间美化”的生动写照。今年以来,全区已打造“金角银边”公共空间4个,优化提升街区美丽街角14处。在广兴巷,“红光记忆墙”串联起老郫都的故事;工业港新经济工业园旁,新建小游园为企业员工提供休憩之所;磨底河公园通过河道清淤、生态修复,提升“水清岸绿”景致。
绿化提升让郫都更宜居,充分利用公园、游园、新(改)扩建道路项目以及林荫道改造栽植绿化乔木2600余株,3万余平方米的鲜花花境四季绽放,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立体营绿让“绿色”渗透到城市肌理。“以前小区周边光秃秃的,现在出门就是花,散步像逛公园。”郫筒街道蜀顺路居民的话语,道出了环境美化带来的幸福感。
“净优亮美”不仅是环境整治的目标,更是郫都对“宜居”的生动诠释。当每一条街道都清爽有序,每一处空间都充满温度,幸福生活便在这细微之处,悄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