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邓虹
乡村振兴,既要有产业兴旺的宏图,更需有民生冷暖的细笔。近年来,郫都区以“厕所革命”“粮食烘干”“路网升级”为切口,书写温暖振兴样本:3.3万户农家告别“如厕难”,9座烘干中心守牢“颗粒归仓”,一条条通村畅乡的道路激活乡村活力……这些“小而美”变革背后,是基建“硬件”与服务“软件”同频共振,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活注脚。
3.3万户农家换新厕
乡村颜值气质双提升
“现在上厕所再也不用捏着鼻子跑老远了,新厕所干净又方便,孙子回来都夸好!”近日,唐昌镇火花村一位村民笑着向记者展示墙上贴着的“户厕明白卡”,卡片上清晰印着维护常识和联系电话。这抹藏在农家院落里的笑容,正是郫都区持续十余年推进农村户厕改造的生动注脚。
自2009年启动农村户厕改造工作以来,郫都区将“厕所革命”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的“重头戏”,十余年间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33644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持续保持在97%以上。这场关乎民生的“小改造”,正悄然改写着乡村的颜值与气质。
在健康与环保的“民生账”上,户厕改造写下了实实在在的答案。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传统旱厕易导致地下水污染,而改造后的厕所通过密封发酵、集中处理等方式,每年减少直排污水数万吨,不仅守护了村民健康,更护住了柏条河、徐堰河等主要水源地的清澈,为乡村旅游发展埋下生态伏笔。
“改得好更要管得好。”针对农村厕所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郫都区建起全周期管理机制。今年以来,对前期上报的172户“问题厕所”、日常巡查发现的隐患户厕及近年新建厕所开展“回头看”,11个排查出的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7万张“户厕明白卡”成了村民的“如厕说明书”,技术员下乡手把手教疏通、消毒技巧,安德街道广福村张婆婆笑着说:“小问题自己就能解决!”
环境的蝶变,让乡村旅游底气更足。三道堰镇青杠树村的农家乐经营者刘大姐深有感触:“游客最在意卫生条件,厕所改造后,客人评价高了,回头客也多了!”据悉,全区将持续开展户厕改造工作,力争实现卫生户厕全覆盖。“我们会继续把‘厕所革命’抓细抓实,既要让农家厕所‘改得好’,更要‘用得好’,让村民在细节处感受乡村现代化的温度。”该负责人说。
9个烘干中心
助力粮食“颗粒归仓”
如果说“厕所革命”刷新了乡村的“颜值”,那么粮食烘干中心则为乡村产业筑牢了“根基”。盛夏的德源稻蒜现代农业园区,连片稻田翻涌碧浪,稻田旁的东林农业生产加工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加工中心)里,5座总容量达1000吨的钢结构粮仓整齐排列,设备上还留着小麦季的忙碌印记——今年5至6月,这里刚打赢一场“抢粮大战”。
“今年阴雨天多,多亏了加工中心,800多吨湿小麦一点没损失!”中心运营方嘉穗公司负责人苏永根的话里满是庆幸。该中心日烘干峰值达100吨,储粮能力1000吨,汛期里为德源周边农户烘干湿小麦800余吨,化解了霉变风险。“以前靠天晾晒,雨天愁得睡不着,现在交到这里,省心又省力。”
科技赋能的触角还在延伸。10公里外的汉姜片区农事服务中心,整合育秧、烘干仓储、初加工功能,形成“育秧——烘干——仓储——加工”全链条服务:24小时能烘干65吨谷物,每8小时可加工15吨成品大米,600吨储粮能力稳稳托底。系统化的农机装备让种植户切实感受到效率提升:“从收割到入库一条龙服务,成本降了,收益稳了!”
“粮食烘干是安全‘最后一关’,更是农业现代化关键一环。”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机械化烘干不仅破了天气难题,缩短田间到粮仓周期,减少损耗,更降了人力成本,护了农民种粮收益。目前,郫都区已建成9个粮食烘干中心,全面补齐粮食产地烘干设施短板。
“这些烘干中心不仅是粮食的‘安全仓’,更是连接农户与现代农业大市场的桥梁。”该负责人表示,郫都区将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完善仓储设备,提高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打开郫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助力粮食颗粒归仓。
路畅业兴蝶变美
乡村振兴走出“幸福路”
基础设施的升级不仅改善了民生与生产,更在城乡之间架起了“连心桥”。盛夏驱车沿新团路行进,18公里汉康乡村振兴示范走廊如绿色丝带,串起田野与新村落。走廊起点的蝴蝶村,正上演一场“因路而兴”的蝶变。
“现在开车来又快又方便!”金牛区的方女士带着孩子在村里漫步,周末亲近自然成了新选择;百合亭里,刚领证的周先生笑着说:“这里环境优美,服务贴心,我们特意选了这个有意义的地方。”曾经的传统农业村,凭“婚姻登记+文旅消费”成了“爱情打卡地”,背后是新团路等30公里道路改造的支撑。
“乡村振兴,交通先行。”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区重点推进产业路、旅游路提升及农村公路安防设施建设,其中新团路等30公里道路改造的推进,成为蝴蝶村“蝶变”的关键支撑。目前,新团路沙西线至郫彭路段已建成通车,金柏村至唐昌段正有序推进改建;已通车路段全线采用三级公路标准,增设路灯、公交站牌等设施,实现“黑化率100%”。这条逐步延伸的沥青路,不仅打通了蝴蝶村与成都影视城、三道堰镇青杠树村等周边景区的联动通道,更让“到乡村领证”成为新时尚。
数据印证活力:2025年上半年,蝴蝶村共接待市民游客约22万人次,其中专程前来登记结婚的新人超1600对,春光里商业街、民宿乡居、文创品牌等营收突破350万元。这些道路还串联起豆瓣农庄、川菜产业城等特色产业带,从蝴蝶村出发半小时可达战旗村现代农业园区,城乡资源流动效率显著提升。
公交升级更添动力。郫都区构建起“快、干、支、微”四级公交服务体系,实现“村村通公交”,并打造“中心镇半小时交通圈”和“中心村15分钟交通圈”。依托公交智慧大脑大数据优化12条线路,开行40余条“旅游路”,地铁口50米内公交全覆盖。便利出行让公交客流增27.8%,乡村旅游体验持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