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邓虹 文/图
七月流火,青春如歌。在郫都的社区院落与广袤田野间,两股青春力量正交织出动人的发展图景:一边是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团带着朝气扎根社区,用服务暖人心;一边是青联委员汇聚智慧深耕乡村,为振兴注入创新动能。这两股力量双向奔赴,在基层实践与乡村振兴的沃土上,共同描摹着充满希望的振兴图景。
青春与烟火气相遇
实践课堂暖人心
近期,郫筒街道鹃城社区迎来了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文理学院“逐光奔跑实践团”的青春身影。休闲体育专业的志愿者们把课堂搬到社区广场,精心设计的四个互动体验项目一亮相,现场瞬间变成欢乐的海洋。团队以“蓉城禁毒护绿、世运逐梦先锋”“探寻古蜀望丛、点亮文化之光”为双核主题,一边通过环保实践活动向居民推广绿色生活理念,一边借着“爱成都・迎世运”的契机,在社区里营造全民运动的活力氛围。
实践中更藏着硬核价值:世运会知识小课堂上,志愿者化身“文化讲解员”普及赛事知识;漆扇DIY现场,家长与孩子共体验非遗技艺,在创作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暑期社会实践让我真切体会到团结奉献的价值。”志愿者田澈说。家长张婧璇也笑着点赞:“孩子玩得开心还学知识,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
鹃城社区的热闹未歇,望丛社区的“火车头逐梦团”已鸣笛出发。四川铁道职业学院的志愿者带着“勇往直前、责任在肩”的铁路精神扎根社区,为双职工家庭和新就业群体提供托管服务。作业辅导时他们是“全科家教”,铁路红色精神思政课上,老照片与奋斗故事让“艰苦奋斗”的种子在孩子心中发芽。
“有小朋友拉着我的手问‘明年还来吗’,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实践的意义。”志愿者汤锦麟动情地说。短暂的陪伴换来的是孩子们纯真的信任与期待,这正是青春奉献最动人的回馈。
智慧与情怀碰撞
青联委员共绘兴农图景
青春力量不止在社区闪光,更在乡村振兴一线集结。7月24日,郫都区青年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农业农村界别委员交流活动以“青联赋能农业・创新引领振兴”为主题热闹开场,青联委员、乡村振兴实践者、金融机构代表等齐聚,为郫都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朝气。
活动中,委员们走进天府农博园,纷纷化身“观察员”,在智慧农业设施前驻足热议:“智慧农业如何落地普通农户?”“农产品市场化路径怎么打通?”讨论声中,青年对农业现代化的思考愈发深入。农耕文明展区内,地形地貌沙盘与都江堰水利工程复原模型,让古人治水智慧与今朝科技护农实践隔空对话。“农业的根与魂需要青年接力传承。”一位委员望着展品感慨道。
在德源街道东林艺术村的交流环节,金融赋能成为最受关注的“及时雨”。区内涉农银行机构负责人带来“政策大礼包”:信贷向农业项目倾斜,“惠农贷”“产业链金融”等产品量身定制,全链条金融服务详解让从事生态农业的委员直呼“资金瓶颈能缓解不少”。
分享环节更见真章:“我做了十年生态农业,有机种植技术随时能共享”“我们团队的农村电商渠道,已经帮好几个村卖火了农产品”……委员们亮出家底、共享资源;乡村振兴一线代表也敞开聊痛点:“技术落地缺人才”“好产品愁销路”。问题摆上台,办法自然来——“能不能联动高校科研力量?让实验室技术直接扎根田间地头。”“建议搞个农业青年联盟,人才、资金、技术一把抓!”头脑风暴中,金点子不断涌现,热烈的讨论声里,乡村振兴的青春路径越描越清晰。
从社区街巷的童心守护到田间地头的创新突围,郫都的青春力量正以实干诠释担当。“我们将持续搭建‘青春桥梁’,让更多青年带着知识、资源与热情扎根基层。”团区委负责人直言,当青年真正读懂中国基层这本“无字之书”,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实践能力的提升,更是对脚下土地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正是乡村振兴最宝贵的“青春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