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db.pdrmtzx.com/Content/themes/mobilechengdou/weixinlogo.png
记者 郭芯屹 文/图夏日的傍晚,唐昌镇翰林社区北正街78号院落内,一场场热闹的“板凳会”正在进行。社区干部、居民们围坐在一起,
http://pdb.pdrmtzx.com/content/2025-07/24/001162.html

等待处理…

郫都区老旧院落的“民主协商密码”: 从98户的心声到22个院落的新生

记者 郭芯屹 文/图

夏日的傍晚,唐昌镇翰林社区北正街78号院落内,一场场热闹的“板凳会”正在进行。社区干部、居民们围坐在一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共同为院落改造出谋划策。“这小院以后啥模样,我们这些老住户心里跟明镜似的。方案从头到尾,我们都一起‘磨’过、商量过!”69岁的王秀蓉自豪地说道。

这场普通的“板凳会”,藏着郫都区老旧院落改造的“民主密码”。从翰林社区6个老旧院落98户居民的尝试,到全区22个院落的推广,郫都区将“全过程人民建议征集+三级协商议事”的“翰林经验”确定为全区老旧院落改造的“标配”,让钢筋水泥的更新里,始终跳动着民主协商的脉搏。

98户的“协商密码”

老院落里的“民心工程”

翰林社区的6个老旧院落,像一串被时光磨旧的珠子:管网老化、设施缺失、公共空间杂乱、管理缺位……近30年的风霜让这些“高龄”建筑出现各种问题,成了居民的心病。2023年,翰林社区启动老旧院落改造,社区党委书记祁亚东心里却犯起嘀咕:“户数少、规模小,每家需求不一样,要是搞‘一刀切’,肯定有人不满意。”为此,社区干部带头,与镇更新办工作人员、居民小组长、网格员组成工作组,逐户走访98户居民,面对面倾听记录每家每户最急难愁盼的问题建立精准的“一户一档”需求清单。

“光听还不够,得让大家一起拿主意。”初步改造方案形成后,按院落或楼栋召开小型“板凳会”“楼栋会”,向98户居民逐一讲解方案细节,重点围绕公共空间利用、管线改造顺序、分摊费用等敏感议题,再次征集细化意见,确保方案“接地气”。

“我们通过‘院落微协商’解决涉及单个院落的议题,‘社区网格协商’解决涉及多个院落的共性议题,‘社区、镇级协商’解决涉及政策、较大资金或低层级协商未果的难题。”祁亚东介绍,翰林社区创新推出的“三级协商”机制,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当家人”。

各个院落在讨论时,居民对集中停车区规划、垃圾分类点选址、公共健身器材型号选择等问题出现分歧,社区没急着回答,而是召集相关院落的居民代表、邀请郫都区社会工作部等相关部门以及镇城市更新办参与此级协商,现场协调难点。最暖人心的是“院落微协商”的灵活。北正街222号院落争论楼道粉刷颜色时,老人爱米黄,年轻人喜浅灰,居民代表赵军提议“各让一步”:一楼二楼刷米黄方便老人,三楼以上刷浅灰顺年轻人意。“本来以为是麻烦事,没想到坐下来一说,半小时就定了。”赵军说,这种“自己的事自己定”的感觉,比房子新了更让人舒心。

22个院的“生长逻辑”:

从“试点”到“标配”的郫都实践

翰林社区的探索,很快在郫都大地上生根发芽。今年启动的22个老旧院落改造,全部把“全过程人民建议征集”当成“前置项”,让居民的声音贯穿方案设计、实施、验收全过程。

犀浦街道明珠花园的“水费改革”,就是居民点单的典型。这个小区,多年来物业代收水费,总表与分表的差额总要平摊,每户每月多掏十几元不说,还常因“水损谁承担”吵翻天。社区立刻启动“网格协商”,请来居民代表、物业、自来水公司面对面沟通,最终敲定方案:改成一户一表,让自来水公司直接收费,彻底终结“糊涂账”。“现在手机上能查用水量,明明白白消费,邻里矛盾都少了。”居民刘丽说。郫筒街道综贸公司家属院的改造,则充满“烟火气”。居民提出的非机动车充电棚、楼道美化、管网修缮、监控安装、路面硬化,全被写进方案。社区还借鉴“翰林板凳会”,把图纸铺在院坝里,让居民对着效果图提意见,让方案从“纸上蓝图”变成“民心地图”。

改造的钢筋水泥尚未进场,民主协商的基石早已铺就。据统计,郫都区22个老旧院落共收集居民建议1044条,改造充分践行“先自治后整治”路径,从方案制定阶段就充分践行“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不仅确保了改造方案“接地气、得民心”,有效降低了实施阻力。“更重要的是,在方案敲定的过程中,居民自治的意识、参与治理的能力也被激发出来,为后续‘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管’奠定了群众基础和治理根基。”郫都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治理的“深层蜕变”:

从“房子新”到“人心齐”的幸福升级

翰林社区仿古街一号院落的公告栏里,贴着张特殊的“自治公约”:公共区域不堆杂物,宠物粪便及时清,水电费用按时缴,邻里互助暖人心。下面签着该院落居民的名字,红手印按得整整齐齐。这是改造后居民自己商量制定的规矩,也是郫都老旧院落治理的新起点。

“改造成果要守住,得靠大家自己管。”祁亚东表示,6个院落都推选出了自治小组,党员占比超六成。退休教师周英带头当组长,每天带着组员巡查:“看到谁家门口堆东西,笑着提醒一句;发现消防器材快过期,赶紧报社区更换。”上个月院里下水道有点堵,没等社区开口,几户居民就凑钱请人疏通了。

这种“主人翁”意识,正在郫都22个院落里蔓延。“以前觉得社区该管、政府该办,现在明白家是自己的,得自己上心。”78岁的老党员陈昌盛说。郫都区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表示,老旧院落改造的终极目标,不是“房子变新”,而是“人心变齐”。当居民在协商中学会妥协,在共建中懂得珍惜,在共治中凝聚共识,基层治理就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如今,在郫都的老旧院落里,常见这样的场景:老人在新修的休闲椅上晒太阳,年轻人在规划好的车位上充电,孩子们在平整的院坝里追逐——这不仅是建筑的更新,更是生活的新生,是民主协商结出的幸福果实。

翻译

搜索

复制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4-2025 掌上郫都
备案证编号:蜀ICP备05018972号-1  川公网安备 5105040200008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14

↑ TOP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