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芯屹 文/图
清晨7点,安德街道望乐社区的“安Der驿”服务空间刚拉开卷帘门,快递员张高将满载包裹的三轮车停在路边后走了进来,“先喝杯热水,再给手机充会儿电,跑早班才有劲!”他熟门熟路地拿起纸杯接上热水,脸上带着满足的笑意。这个由社区闲置空间改造而成的“小驿站”,如今已是周边30多位快递员、外卖骑手的“能量补给站”。
在安德街道,这样的“安Der驿”共有5处。自去年启动建设以来,这些散布在社区街角、商圈边缘的便民空间,以“党建引领、服务集成”为理念,用贴心服务编织起一张覆盖群众与新就业群体的民生保障网,让“小驿站”真正释放出“大温暖”。
空间重构
从“硬件堆砌”到“需求适配”
“建设之初,我们做了多次走访调研,发现群众和就业群体的需求很具体:快递员需要充电、歇脚,老人渴望就近看书、测血压……”安德街道相关负责人指着驿站设计图介绍,5处驿站的选址均在人流密集的社区入口、商圈周边,确保“抬头能见、抬脚能到”。
走进望乐社区的“安Der驿”,20平方米的空间被划分得井井有条:左侧的“能量补给站”里,饮水机、充电宝、应急医药箱一字排开,工具箱里螺丝刀、胶带等工具俱全;中间的“休闲阅读角”摆放着图书,报刊架上《人民日报》《成都日报》等报刊每日更新;右侧的“便民服务点”里,党员志愿者正为居民宣传防电信诈骗相关知识。“夏天这里空调开放,冬天永远有热水,对我们来说真的太方便了。”刚到此处歇脚的外卖员张涛高兴地说。
“不只是摆设施,更要解难题。”望乐社区党委书记雷彬介绍,驿站坚持以群众需求导向,采用6+N服务模式:即六大基础服务(党员志愿服务、免费充电、免费热水、免费休息、免费网络、看书看报)和N项特色服务按需延伸,让每个群体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如今,在安德街道,“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闲了能看书”已成为居民的日常。截至目前,驿站已配备各类便民设施40余件,累计服务群众超5万人次。
服务升级
从“单向供给”到“双向互动”
每周三下午,两路口社区的“安Der驿”的门口总会排起长队——这是驿站固定的“便民服务日”。78岁的周婆婆抱着刚缝补好的衣物,对志愿者连连道谢:“以前缝个扣子要跑去找裁缝铺,现在在家门口就解决了。”
这样的场景,是“安Der驿”50余场主题活动的缩影。从免费理发、家电维修到中医问诊、文化体验,服务清单始终跟着群众需求“动态更新”。今年3月,驿站联合街道卫生院开展“健康护航行动”,还邀请骨科医生讲解“护腰指南”,现场发放护具礼包。
然而,驿站的服务不止于物质层面。在“安Der驿”的墙上,“政策微课堂”的海报格外醒目。每月两次,这里会变身“学习阵地”:司法所干部来讲《民法典》里的邻里纠纷处理,市场监管所专员解读食品安全新规,社区老党员分享“身边的党史故事”。今年5月的一场“社保新政解读会”,原本计划30人参与,最终来了46位居民,大家带着笔记本认真记录,提问环节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以前觉得政策宣讲是‘高大上’的事,现在在驿站里坐着听、聊着学,反而记牢了。”居民刘强的话,道出了“小空间”里的“大影响”——截至目前,驿站已开展政策宣讲23场,覆盖群众1000余人次,让党的声音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治理创新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共治”
“建议在驿站门口增设共享单车停放区”“希望每周加开一次儿童手工课”……在“安Der驿”的意见征集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群众的心声。这个设立在驿站角落的“人民意见征集点”,成了街道倾听民意的“顺风耳”。
今年4月,两路口社区居民张霞在意见本上写道:小区门口的路灯太暗,晚上散步不安全。这条建议当天下午就到了社区书记的工作笔记中,三天后,施工队便完成了路灯更换。“没想到这么快!现在晚上带孙子出门,心里踏实多了。”张霞特意来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表示感谢。在安德街道,这样的“民呼我应”已成常态。截至6月30日,5个驿站共收到有效建议159条,涵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等多个领域。街道建立“收集—研判—分流—落实—反馈”闭环机制,联动社区、物业、企业等多方力量,推动113条合理化建议落地。
更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群众从“提建议”变成“做贡献”。德兴苑院委会带头清洁驿站,居民自发参与,让驿站始终保持整洁温馨;快递小哥组成“流动网格员”,在配送时收集路面破损、垃圾堆积等问题……“安Der驿”正从服务阵地,逐步成长为凝聚共治力量的“磁场”。
傍晚时分,夕阳透过“安Der驿”的玻璃窗,在“为人民服务”五个金字上投下暖光。驿站里,老人在看报,年轻人在充电,志愿者在登记次日的服务计划,一派热闹又温馨的景象。“下一步,我们将链接更多企业、社会组织参与驿站建设,让‘安Der驿’成为人人可参与、人人能受益的民生平台。”安德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5处驿站出发,安德街道正用细致入微的服务,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域的民生保障网,让每一份需求都被看见,每一份期待都有回应。这方寸之间的温暖,恰是新时代基层治理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