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林颖
清晨,推开窗,村民李晓艳深吸一口气,月季的甜香混着露水的清新扑面而来。窗外,蜿蜒的村道旁花团锦簇,白墙灰瓦的院落点缀其间,三三两两的村民沿着平整的村道散步闲聊。这幅恬静的川西林盘画卷,正是濂溪村以花为笔,绘就的文明乡风新图景。
小花朵撬动大经济
“家人们看我面前这款是经典的‘无尽夏’,很适合盆栽新手,抗热抗湿……”在陈燕的直播大棚里,手机支架上的补光灯映亮她额角的汗珠,指尖快速拨弄着盛放的绣球花。这位2019年从外地返乡的“新农人”,如今已是濂溪村小有名气的“带货达人”。“每天播三场,每场两三个小时,大概能卖两三百棵苗。”她对着镜头熟练讲解,身后大棚里是各类盛放的绣球花,而棚外的土地上,月季仍在枝头绽放。
“我们村是有名的月季村,每年春季末的盛花期,我都会直播卖月季,销量特别好。”陈燕说,“以前花苗只卖到成都周边,现在通过直播,浙江、甘肃等地的花友都来下单。过了盛花期,我就拓展业务,卖一点绣球花。”
她的直播间,是濂溪村月季产业腾飞的缩影。村委工作人员李斌介绍,濂溪村的月季产业始于1998年,最初仅1户花农在1亩多地种植普通品种,靠肩挑背扛到城里卖。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如今种植规模达326亩,培育品种从30个增至165个。
产业升级带来渠道变革。濂溪村的月季从本地绿化工程走向全国;培育品种既有适合工程绿化的“大花月季”,也有迎合家庭园艺的“微型月季”“树状月季”;应用场景从市政工程拓展到私家庭院、别墅景观,并且还催生了“花经济”生态圈。
月季花架下,“濂溪清酌小院”飘出农家菜的香气,隔壁“树语烤肉”的炉火正旺。游客们赏完花、买完苗,便在藤蔓缠绕的院落里围炉煮茶、品尝时鲜。“花好看,饭好吃,乡村美!”游客们纷纷赞叹。从单一卖花苗到“赏花经济+特色餐饮+休闲体验”融合,濂溪村的小花朵撬动了村民致富的大经济。
文明乡风促和谐
产业兴旺了,村庄治理如何跟上?濂溪村的答案藏在一条1公里长的廉洁文化绿道中。去年,村党委投入10万元,发动村民清垃圾、种月季、立路牌,将廉洁标语、家风故事镌刻于景观小品。“绿道修好后,早晚散步的人多了,乱扔垃圾的少了,大家都自觉维护环境。”濂溪村工作人员蒋扬说,这条由村民亲手打造的小径,既是风景线,更成了润物无声的德育课堂。
不止如此,濂溪村不断推动基础设施完善:改造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新建高标准农田配套沟渠;改造提升文秦路,保障群众出行需求;对灌溉沟渠进行疏通清淤、大力开展卫生环境整治。环境蝶变不断滋养濂溪村的文明气质,曾经杂乱的院落整洁有序,竹篱笆围起小菜园,陶罐里探出月季枝,柴火码得整整齐齐。
此外,濂溪村的文明乡风,也在各类文化活动、推广文明新风等方式中自然生长。重阳节,“蓉城世运敬老情”活动暖意融融,青年党员为村中老人剪发、义诊;垃圾分类宣传点上,志愿者用顺口溜讲解分类窍门;建立“爱邻议事协商”平台,探索新时代民主协商方式,解决村民土地租赁问题;“文明祭祀·绿色清明”活动中,引导大家革除陋习,树立生态文明的祭祀理念……“婚丧嫁娶比排场的少了,助老爱幼的多了!”濂溪村党委副书记马顺细数变化。
如今的濂溪村,推开窗,是花香扑鼻的绿意;迈出门,是笑脸相迎的邻里;走上路,是润物无声的熏陶。这朵名叫“濂溪”的月季,终将在文明滋养中绽放恒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