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刚钰 文/图
6月30日,郫筒街道伏龙社区党委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为契机,举办党组织共建联建签约、公益创投项目发布及志愿者积分商店开业系列活动,将党建活力转化为治理动力,用创新实践勾勒出基层治理的“伏龙样板”。
红色纽带
串联多元共治网络
“今天我们与6个党组织签署共建协议,就像在社区治理棋盘上落下关键棋子。”郫筒街道伏龙社区党委书记卿玉瑶指着签约现场介绍,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检修二车间党支部与社区联合开展的“轨道安全进社区”活动已筹备就绪,党员技术骨干将化身“安全讲师”,为居民讲解地铁设施保护知识。
这种“党建+结对共建”模式在伏龙社区并非首次落地。去年,区人民医院党委组织的“健康直通车”已为社区老人提供上百人次的免费体检,“现在我们建立了常态化共建机制,让医疗资源像活水一样流入社区。”区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说道。
活动现场,来自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学生志愿者钟正豪现场介绍了“堆肥实验”的相关情况。作为“党建+校社协同”的典型案例,该学生志愿者团队将结合社区实际,设计一系列环保科普知识活动,把更多垃圾分类技巧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实践。“我们把实验室搬到社区,既解决实际问题,也让学生在服务中深化专业认知。”西南交通大学相关老师表示,未来将加强校社联合,助力郫都社区治理。
公益微行动
激活治理神经末梢
“3、2、1,开始认领!”在秒杀微公益行动现场,蝉鸣学堂负责人苏洮迅速举起“自然科普”的认领牌。这是一个以自然科普、亲子教育等为主的社会团体。未来,该团队将联合社区,通过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以“小手拉大手”模式,计划一年内带领100组亲子家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伏龙社区有沱江河绿道、水电站科普基地等资源,去年我们试点开展的亲子自然科普活动反响热烈,所以这次希望将自然科普教育做得更加系统化。”苏洮介绍道。
与传统公益不同,伏龙社区通过居民调研并结合实际需求,设计了九大微公益主题行动。如“安全防范教育”项目吸引了成都工业学院的社团认领,他们将在社区共享空间为居民提供公益支教、心理健康等志愿服务。居民张秀兰对此赞不绝口:“这样的微公益行动值得推广!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社区治理的成果,大学生志愿者的加入也让我们学到了许多新知识。”
除了高校、社会组织和志愿团队可以参与微公益行动外,社区居民也能以个人名义加入。“居民可以领取信息卡片,填写联系方式、个人特长、空闲时间及居住区域等信息。社区将根据这些信息,自动匹配志同道合的伙伴,组成临时志愿服务小队,共同完成行动。”伏龙社区相关负责人解释道。
积分体系
构建志愿循环生态
“志愿者积分商店开业啦!”随着红色绸布揭开,位于沱江河绿道(伏龙路北)的“伏龙好物·郫县故事”分店迎来了第一批顾客。店内陈列着郫都文创产品以及米油、日用品等货架,琳琅满目。
伏龙社区志愿者赵玉平用手机打开“善治有礼·云享好物”积分兑换小程序,上面记录着他参与社区防汛安全巡逻、垃圾分类等活动积累的20个积分。“这些积分不仅能兑换生活用品,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付出被看见。”赵玉平表示,“伏龙好物·郫县故事”分店不仅实现了“志愿服务+产品兑换”的良性循环,还为郫都绿道经济增添了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居民在绿道健身的同时也能前来消费,拉动社区经济。
积分体系的创新不止于此。伏龙社区通过微信小程序“善治有礼·云享好物”,实现了“消费即公益”的模式:消费者每购买一笔“伏龙好物”,商家就会将部分盈利注入社区微公益基金,助力社区治理。“开店首日,我们就卖出了近20台手持电风扇,这些商品价格略低于市场价,消费者既能享受折扣,又能为公益贡献力量。”店长饶刘娟介绍道。
数据显示,积分商店开业首日,就有20余名志愿者和消费者兑换了物资,社区微公益基金收到首笔商家捐赠的200元。
从共建联建的“红色联盟”到秒杀公益的“微治理”,从积分商店的“小循环”到校社协同的“大生态”,伏龙社区正以“党建+”模式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正如社区党委书记卿玉瑶所说,“每个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每次公益都是一次接力,我们要让党旗在社区治理一线高高飘扬,让幸福在居民‘家门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