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曼青 文/图
在郫都区,有这样一位深受群众信赖的人大代表,他扎根基层,认真倾听民情,以实干践行初心,他就是西园街道尚雅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范先富。作为连续三届当选的郫都区人大代表,范先富始终秉持“民呼我为”的履职信条,在基层治理的舞台上,默默书写着为民服务的动人篇章。
党建引领
构建民生服务闭环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这句常挂范先富嘴边的话,正是他工作的生动注脚。在尚雅社区治理实践中,范先富创新构建“4+3”双轨党组织网络体系,通过系统化整合网格党支部、红色物业、业委会及党员志愿者四大基础治理单元,联动社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共建单位三大协同模块,形成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精准对接党建资源与民生需求,才能让治理效能在贴近群众的最前沿落地生根。范先富推行“工位前移”工作机制,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将办公阵地延伸至小区广场、楼栋架空层等居民聚集区,实现服务触角的零距离覆盖。同时,打造“雅邻生活集”常态化议事平台,通过每月定期举办民情恳谈会、便民服务市集等活动,构建起“问题现场收集——需求分类处置——反馈闭环管理”的服务链条。
在基层治理一线,范先富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回应群众诉求。面对时代睿城小区316户居民长达数年的房产办证难题,他成立专班逐户摸排情况,建立“60户包户责任制”,联合街道、企业、物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证方案;针对尚雅路长期存在的乱停车顽疾,他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推动安装408根隔离桩,让昔日拥堵的道路恢复畅通有序;面对富士康周边交通拥堵难题,他牵头联合交警、企业,通过科学规划车辆分流路线、设置多点停靠区等举措,成功将“堵心路”改造为“顺心路”。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为化解噪音扰民问题,范先富牵头成立“降噪工作室”,搭建起综合执法、项目方、居民代表及社区四方协同的沟通平台,运用智能分贝报警设备实时监测,同步完善公共照明设施,并融入音乐、文化等特色元素,将曾经矛盾频发的区域,打造成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幸福空间,实现环境治理与民生服务的双赢。
“问题清单”锚定需求、“责任清单”压实担当、“成效清单”检验成果,范先富依托“三张清单”形成工作闭环,将群众的“急难愁盼”转化为街头巷尾的笑颜、触手可及的便利,让幸福在民生实践中具象生长。
多元协同
共建幸福家园
范先富深知,基层治理不能仅靠社区“单打独斗”,必须凝聚多方智慧和力量。他以“社企校”联盟为重要载体,精心串联红色教育、安全治理、民主协商三大板块,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
依托毛主席视察红光纪念址这一珍贵的红色资源,范先富积极组建“红色少年团”“老兵战旗红”等自治队伍,开发红色研学路线,孵化“小小讲解员”项目,开展国防教育、应急演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达320场,惠及群众万余人次,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深植群众心田。
安全防线的构筑同样彰显治理智慧,范先富创新打造“一站多点”消防安全生态圈,建成1个微型消防总站、N个街面消防点,配备专业队伍和完善的应急机制,为16家企业、学校、物业提供技能培训和资源储备,全面织密社区安全防护网,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从“雅邻议事厅”的智慧碰撞到“院坝恳谈会”的亲切交流,范先富全力推动民主协商机制在社区落地生根,精心打造出“居民点单、社区接单、多方联动”的创新服务模式。在这一模式驱动下,万景峰小区老旧电梯更新换代,河边公园增添便民座椅,广场上崭新的42组健身器材成为居民休闲好去处……每一项民生工程的顺利推进,都是居民“点单”、社区“接单”服务模式的生动实践。
聚焦“小切口”
释放治理高效能
如何用最小的成本撬动最有效的基层治理?在尚雅社区深耕多年的范先富,以“雅邻匠心坊”公益服务站的蝶变给出了精彩答案。这座承载着民生温度的服务站,前身不过是街角一处简陋的流动理发摊,现已成长为流动人口社区治理的示范样本。
“‘雅邻匠心坊’公益服务站建于2018年,曾有效解决了尚锦、尚雅片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影响市容、市貌等问题。”范先富介绍道,随着时间推移,设施、设备老化、卫生环境不佳等问题逐渐凸显,居民对服务品质的期待也与日俱增。
为此,今年,范先富牵头对雅邻匠心坊进行了系统性改造升级,建成8组16间标准化移动便民服务房屋,既保留原有理发、缝纫、修鞋等12项“烟火气”服务,又引入家政服务、手工文创坊等4个新业态,既为手艺人提供创业平台,又全面满足居民“修修补补”“即时便利”“文化体验”等多元化需求。
“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唯有把心贴近群众,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这是范先富常说的话。如今,在社区的大街小巷、楼栋院落间,他始终怀着赤诚之心,为推动社区发展、增进民生福祉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