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芯屹
清晨,晨雾尚未散尽,安德街道安宁村9社一片占地200余平方米的试验田里,四川省农业特色植物研究院(以下简称“省植研院”)的科研人员与自然之友成都小组的志愿者们已经开始忙碌起来。这里是省植研院与“如此多椒生态农场”合作,由农场提供试验田块,省植研院通过品种引进、技术支持、管理创新等多种方式赋能,共同打造的可食花园。
“生态魔法”
重塑农场生态格局
走进“如此多椒生态农场”的可食花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错落有致的“立体景观”:高约2米的玉米与低矮三叶草形成垂直分层;茄子、辣椒与岷江蓝雪花、虞美人等观赏植物交织;藿香、薄荷等蜜源植物吸引着蝴蝶、蜜蜂与瓢虫。
“我们刻意选择了50种以上的植物,既有药用植物也有蔬菜、花卉,目标是构建一个微型生态系统。”省植研院高级工程师韩菊兰解释道。更令人惊喜的是,试验田内累计发现了超过50种野生植物,其中部分被纳入生态系统的“自然成员”。
在可食花园的隔壁,是一片清一色的露地辣椒田——这是“如此多椒生态农场”的主营业务。农场主曹圣和坦言,单一品种种植虽便于管理,但虫害风险高。可食花园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花园内丰富的植物种类与昆虫多样性,构建了一个天然的“生物防治网”。更关键的是,这种生态模式符合农场“剥皮辣椒”优质原料基地的定位,为其有机认证提供了有力支撑。
“魅力辐射”
农场增收又育新
除了生态效益,可食花园的观赏价值也为农场带来了新的机遇。曹圣和透露,近年来乡村旅游兴起,但传统农田的“单调性”限制了游客吸引力。“可食花园的打造,让农场兼具了生产与景观功能。游客可以采摘番茄、薄荷,甚至参与制作香草茶,这种沉浸式体验是传统农田无法提供的。”目前,农场正计划将可食花园与“剥皮辣椒”体验结合,推出“从花园到餐桌”的旅游线路。“未来我们希望将农场打造成一个‘生态教育基地’,让孩子了解农业的多样性。”曹圣和说。
在距离“如此多椒生态农场”仅3公里的安德街道泉水村初心澜园,农场主李玉兰也感受到了可食花园理念的“辐射效应”。这座占地10亩的家庭农场,过去以蔬菜、瓜果种植为主,近年则尝试引入玫瑰、洋甘菊、迷迭香等兼具观赏与食用价值的植物,并开发了玫瑰花茶、迷迭香纯露等深加工产品。“可食花园的理念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小农场也能通过‘跨界’实现增收。”李玉兰表示,初心澜园通过多元化种植与深加工,年收益增加了30%。“游客不仅可以采摘水果,还能参与制作香草产品,这种体验感让我们的回头客增加了50%。”李玉兰透露,未来计划将农场划分为“可食花园区”“深加工体验区”与“休闲餐饮区”,进一步拓展产业链。
作为省植研院的首个示范点,可食花园这片200余平方米的试验田,不仅是一个农业实验场,更是一个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功能性边界”,融合了生产、生态、教育、文化的综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