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曼青 文/图
六月的蝉鸣尚在酝酿盛夏的序曲,青春的答卷已在笔尖铺展。当莘莘学子以笔墨勾勒未来图景时,区综合执法局已悄然织就一张“静音防护网”,通过“巡查降噪、市容整治、宣教并重”三维联动,为两考学子撑起一片宁静的追梦天空。
巡查降噪
24小时在线的“城市静音师”
6月6日晚21时许,执法队员来到蜀信路小学项目,工地内一片寂静,只有几位工作人员在工地门口完成清扫保洁等收尾工作,工地门口张贴着中高考期间噪声管理通告。自两考保障工作启动以来,执法队员深入各施工场地,对照噪声监测数据核查作业时段,对考点周边市政工程、在建工地开展高频次巡查,主动约谈施工方负责人,明确要求科学调整施工时间与工序,全方位筑牢校园周边静音防线。
针对夜间餐饮场所易引发的噪音扰民问题,执法人员对沿街饭店、夜宵摊点开展实施“源头+全时”双轨监管,通过执法管控与服务指导并行,实现商业噪声零扰考。“对标噪声污染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我们开展全域禁噪巡查,居民生活小区、考生集中食宿点、学校和考场所在地周边区域都是重点保障区域。”区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黎波介绍道。
此外,考试期间区综合执法局还启动了“考点500米禁噪圈”行动,对违规使用高音喇叭、占道经营等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在各考点设立执法服务岗,为考生及家长提供应急援助。
据了解,为给考生营造安静有序的考试环境,区综合执法局自5月20日起,实施“白+黑”全天候执法机制,将建筑施工、商业促销、外摆经营三类噪声源纳入“雷达式”监控范围,为考生筑起一道无形的隔音屏障。截至目前,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200余人次,检查建筑施工工地180余次,纠正经营噪声90余处。
市容整治
校园周边颜值焕新
在按下“静音键”的同时,区综合执法局同步启动校园周边环境提质工程,为考生打造整洁有序的赴考之路。
“老板,请将摊位移至规定区域。”连日来,区综合执法局以学校周边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等公共区域为重点,开展“清占道、除杂物、净立面”专项环境整治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行动中,执法人员针对非机动车乱停放、占道经营、墙面乱张贴等问题集中发力。通过划定停车区域、增设标识牌、加强巡查引导等措施,累计规范非机动车乱停放1.5万余辆,有效改善了道路通行秩序。同时,对违规设置的户外广告招牌进行全面排查,拆除破旧横幅标语,清理墙面“牛皮癣”小广告,截至目前,清除存在安全隐患的广告招牌32处,让校园周边市容面貌焕然一新。
值得一提的是,为给考生营造安静整洁的考试环境,区综合执法局环卫中心在校园周边推行“人工捡拾+静音清扫”的环卫作业方式,并严格落实“两扫三保”制度,全力保障考试期间周边环境卫生。
“‘两扫三保’制度主要为考前全面清扫、考中动态保洁。”区综合执法局环卫中心副主任宋学荣介绍道,考试前夕,环卫工人们对校园周边道路、绿化带等区域进行全面清扫,考试期间,安排专人进行动态巡查,采用人工捡拾的方式及时清理垃圾,最大限度减少作业噪音,避免影响考生考试。
宣教并重
源头治理降噪
“您看这张示意图,夜间22时至次日6时属于禁噪时段。”在望丛文化园建设项目,执法队员正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区综合执法局变“末端执法”为“源头预防”,对考点半径1公里内的135家商业主体和在建工地展开“滴灌式”普法,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听得懂、记得住”的实用指南。
“静音护考”正演变为全民参与的文明接力。在区综合执法局进行宣传教育后,多家商铺主动关闭电子屏音效,部分餐饮门店提前结束晚间营业时间,后厨设备更换为低噪型号。“孩子们需要安静应考,我们理应全力配合。”商户业主林先生说道。
当暮色中的塔吊暂停运转,当临街电子屏切换为静音模式,执法者用脚步织就的防护网与市民自觉构筑的静音屏障,正共同丈量着城市的文明刻度。那些深夜调暗的霓虹灯、清晨放缓的清扫车,都是这座城市对“少年执笔逐梦”最温柔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