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邓虹 文/图
近日,成都市发改委民营经济发展投资促进中心发布“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首批成都市具有投资价值企业榜单”,成都航天凯特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凯特”)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突出的产业贡献荣耀登榜。这一殊荣不仅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肯定,更标志着国产伺服驱动技术已跻身行业领先水平。
作为一家2017年在郫都区成立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航天凯特在短短8年间实现从初创公司到行业标杆的跨越式发展。公司办公场地从最初的几十平方米,扩展至如今8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研发生产基地,产品线从单一伺服驱动器拓展至覆盖机器人关节模组、控制器、一体化舵机等全系列伺服驱动装备,成功打造出100%全国产化的伺服驱动产品体系。而支撑这一切成就的,正是企业在郫都区这片创新沃土上,于技术攻坚道路上的不懈探索。
突破“卡脖子”技术
从伺服驱动到人工智能的跨越
走进位于成都国盾融合创新中心的航天凯特,创新活力扑面而来。大厅内,前来交流拜访的行业伙伴络绎不绝;工位上,身着工作服的技术人员专注地在各自岗位上忙碌,为技术攻坚与产品优化全力以赴;展厅内陈列的各类荣誉证书和核心产品,更是无声诉说着这家企业的技术实力。航天凯特围绕机电驱动核心控制技术,形成驱动器、舵机、转台、关节模组等标准化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电子、人工智能等高端领域。
“正是凭借这样的技术底气,在工业自动化领域,航天凯特自主研发的KTSD伺服驱动系列产品实现了低压15V至高压800V全系列覆盖,并荣获2024年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认证。”航天凯特副总经理谭剑峰介绍,该系列产品成功打破国外高精度伺服产品的技术垄断,攻克了传统伺服系统在高精度、高功率密度、智能化控制方面的行业难题,目前已在高端数控、半导体设备及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技术创新永无止境,今年初,航天凯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基于机器学习的伺服系统自适应参数调整优化方法及系统”“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通用伺服驱动方法和系统”等多项发明专利。这些核心技术突破,不仅是企业研发实力的体现,更为后续的产业拓展埋下了伏笔——当技术有了落地的土壤,创新生态的构建便成为必然趋势。
构建产业生态
产学研协同推动技术落地
航天凯特深谙,一项技术的价值,最终要通过产业应用来体现。近年来,企业以“技术+场景”双驱动模式,先后亮相中国人形机器人生态大会、上海高工机器人大型展会、杭州机器人展会等重要行业活动,全面展示其技术成果。
这些努力没有白费,航天凯特不仅荣膺“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生态链卓越企业”“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控制——控制器优质企业”等多项殊荣,其技术实力与市场前景更获得投资界青睐。
荣誉背后,是航天凯特在产学研合作上的深度布局。公司与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紧密的技术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的综合创新模式。同时,作为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这里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技术转化的沃土。自2023年以来,公司员工人数翻了一番,新增的主要是技术研发人员,其中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从过去的数人增加到现在的30余人。这支平均年龄仅31岁的年轻团队,在良好的创新生态中茁壮成长,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从国防基石到工业领航
政企携手向未来
当创新生态日渐完善,企业的发展战略也随之迈向新的高度。
随着工业自动化业务的高速增长,航天凯特依托在伺服驱动控制等领域的深厚积累,正加速技术裂变与赛道重构,全面向工业自动化与人工智能领域发起战略冲锋。据透露,未来三年,航天凯特将重点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慧医疗等领域,开发适配多样化场景的标准化驱动模块与控制器,计划以“定型项目攻坚——核心技术突破——拳头产品迭代”三级跃迁路径,打造成为人工智能装备驱动领域“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的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标杆企业。
而在企业逐梦前行的道路上,离不开郫都区政府的有力支持。在场地、资金和政策方面,郫都区给予全方位扶持:提供专门的经营场地和配套设施,解决企业发展的“硬件”难题;通过科创贷等政策解决资金问题;通过资质认定和政策性项目支持为企业带来更多市场机会。谭剑峰感慨:“良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雨露,滋养着企业茁壮成长。”政企携手,为航天凯特的战略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打破国外垄断的FOD边灯式探测器光学组件,到基于人工智能的伺服驱动系统,再到机器人核心关节模组,航天凯特正以一项项创新成果诠释着“中国智造”的深刻内涵。这家年轻而富有活力的企业,正以其独特的技术创新路径和开放合作的生态理念,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