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曼青 文/图
初夏时节的团结街道,绿意葱茏处可见青砖黛瓦,整洁巷道里时有笑语传来。今年以来,团结街道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通过三级联动、全民共建、拉练比武等创新实践,发动辖区10个村(社区)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群众满意度攀升至90%,绘就了一幅和美乡村新画卷。
三级联动织密责任网
改善人居环境,既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
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团结街道构建起“街道统筹——村社落实——群众参与”的三级责任体系。由街道主要领导牵头,街道党政班子成员依据包村分工靠前指挥、具体落实,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对人居环境整治进行细化部署,确保责任明确、任务到人,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落实网络。
“我们组织街道退休干部、职工成立人居环境整治督查小组,不定期开展‘飞行检查’。督查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督查小组便现场开具‘整改单’,确保问题‘发现一处、整改一处、巩固一处’。”团结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同时,各包村部门每周深入所包村(社区)实地走访调研,建立起“问题收集——分类交办——跟踪问效”的闭环工作机制,切实推动问题解决。
此外,团结街道采取“一月一评比,一月一小结”的考核方式,将乡村清洁行动纳入年度目标考核,通过召开现场会等形式,让各村(社区)在互学互鉴中比担当、赛成效,营造出“人人参与环境整治”的浓厚氛围。
院落坝坝会开出治理良方
“将门前规整后,巷子敞亮多了!”“我建议成立河道护卫队,定期清理漂浮物。”在长河村的院落坝坝会上,村民们围坐一堂,你一言我一语为环境整治出谋划策。据了解,这样的坝坝会,团结街道今年已累计召开120余场,极大激发了大家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
为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整治,团结街道积极链接社会组织、民营企业等多方资源,携手为环境整治贡献力量。建立“红黑榜”公示制度,每周公布院落卫生排名,并配套实施积分兑换、星级评定等激励措施,推动村民从“被动整治”转向“主动管护”;将“门前五包”责任落实到70余家商铺企业,推动形成“家家自清门前雪、户户共护家乡景”的自治格局;通过“线上微信群动员+线下入户走访”双渠道宣传,发动社会组织、民营企业捐资助治,累计募集资金物资3万余元;发动“三支队伍”、居民骨干,清除河道垃圾、整理卫生死角,用“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实际行动,凝聚起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
坝坝会凝聚共识、红黑榜激发动力、多元共治形成合力……团结街道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实现了环境整治与基层治理的双赢。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活力。
拉练比武激活内生动力
3月12日、4月15日,两场别开生面的人居环境“拉练比武”在团结街道展开。由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学校代表、医院代表、企业代表、居民代表等组成的大众评审团走街串巷,对各村(社区)整治成效现场“打分亮牌”。仁义村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融入墙绘作品,永定村把闲置空地打造成“共享菜园”……一批“微改造”亮点工程在比武中涌现。
通过两次拉练观摩活动的学习交流,各村(社区)进一步查漏补缺,对拉练点位进行全面清理,对空闲地块进行绿化美化,对标识标牌、公示栏及娱乐休闲设施等进行维修更新,农村院落面貌得到持续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团结街道还组织村社干部赴安靖街道“取经”,详细了解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特色亮点打造等方面的优秀经验,将其转化为本土实践,形成“对标先进——查找短板——创新提升”的良性循环。
通过“拉练比武”创新机制,以赛促建推动人居环境提升,多元主体参与评分、特色微改造实践、跨区域经验交流,团结街道形成了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互促共进的生动局面。
长效管护巩固治理成果
如今的团结街道,村道两旁花草摇曳,农家院落整洁美观,一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图景正从愿景变为实景。
在环境整治工作中,团结街道聚焦“路面清扫、水面清洁、垃圾清运、违章清除、墙面清理”五大重点领域,精心制定了一套标准化工作方案和详尽的整治清单。该方案全面统筹街巷、庭院、田间、交通沿线等重点区域,让整治工作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基础设施升级工程是环境整治的重要抓手,团结街道打出“组合拳”,12辆机械化清扫车全天候作业保障街巷整洁,20公里生态沟渠重现“流水潺潺”的生机,30处垃圾分类亭换上“新颜”,53块破旧标识标牌更新换代,2万平米墙面披上彩绘“外衣”,200米破损围墙变身文化长廊,40余处违建围挡彻底清零……
人居环境整治永远在路上。团结街道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以“月月有亮点、村村有特色”为目标,推动整治成果从“短期见效”向“长效保持”转变,让乡村颜值与内涵同步提升,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交出更优异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