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小莉
在成都市全力推进“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的浪潮中,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筹)在2025年一季度火力全开,以实施优化强承载、产业集群提能级、科技创新促转化、扩权赋能增活力、尊商重商优环境五大攻坚行动为导向,在产业、创新、服务等方面发力,为全年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园区筹备组副组长文移帆谈道,“我们秉持真抓实干的精神,紧扣攻坚任务,全力推动园区在各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集群化链条化
打造 产业升级“强磁场”
塔吊吊臂缓缓转动,吊斗运送着建筑材料,戴着安全帽的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在成都银磁材料有限公司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项目现场,呈现出一片紧张有序地建设画面。
“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项目作为公司的重点战略布局,分为一、二期建设。目前,一期项目已建成并投产。”成都银磁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辉勇介绍,二期项目主要建设两栋3层楼的厂房。建设周期为2年,预计在2026年9月竣工交付。截至目前,2号厂房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装修。3号厂房正在进行三楼主体施工。郭辉勇满怀信心地说,“建成后,公司的整体产能将得到大幅提升。”
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项目快速建设是园区项目建设“加速跑”的一个缩影。当前,园区正稳步推进联东U谷、红灯笼等16个项目建设,今年预计竣工东材科技、融海等5个项目。
一边是项目加快建设,一边是招商引资的全力出击。园区紧扣电子信息、绿色食品、装备制造、新材料“四大”主攻方向,今年一季度,积极开展4场招商推介活动和13次投资促进活动,深入拜访51家目标企业,最终成功签约12个重大项目及“专精特新”企业。
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凭借园区完备的产业基础与优厚的招商政策,成功引进东莞巧特、成都金杰利等4个重大项目,总投资约34亿元。东莞巧特作为行业内知名的电子元器件制造商,入驻后将建设多条先进生产线,将进一步完善园区电子信息产业链条。
绿色食品产业同样成绩不俗,签约嗨呗可等3个重大项目,协议投资额15.56亿元。目前,重点洽谈广东某股份、东莞某环保等6家企业,秉持增存并举的理念,发掘园区企业扩产信息4条。
同时,装备制造产业在产学研融合上大步迈进,园区与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厦门市智能制造协会等4家院校机构达成17条初步合作意向。成功促成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实地考察,并与中鑫凯盛、鸿侠科技、川润液压、瑞雪丰泰等7家园区企业就产学研融合发展、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申报国家科研项目等3个合作方向形成共识。有望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产品性能与使用寿命,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促转化优服务
激发 创新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促转化攻坚成果丰硕。3月11日,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筹)携手成都市食品检验研究院精心打造的“绿色食品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在中国川菜产业城企业服务中心正式揭牌。该平台以“检测+咨询+赋能”三位一体服务体系,直击企业检测成本高、周期长、专业支撑不足的痛点。
平台首期推出“惠企检测专项行动”,检测费用直降60%,极大减轻了企业负担。以园区内一家复合调味品企业为例,借助平台的检测服务,快速完成产品质量检测,精准调整生产工艺,产品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园区还全面梳理74家双创高新企业经营情况,实地走访海泰科等首批17家目标企业,深入了解企业技术研发需求,成功帮助企业对接优质科研资源。组织园区12项重大科技成果申报市级展示项目,并积极推动6个科技成果应用场景落地,按照创新联合体模式,推动机器人技术进入采摘蒜薹应用场景。
此外,在人才引育上,园区积极对接职能部门,在成都市氢能产业创新发展对接会暨2025“蓉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郫都区专题赛上,发布成都市新材料(氢能)产业链人才需求、金融需求、项目需求“三张清单”,吸引了众多高端人才与创新项目关注,为产业发展汇聚强大智力支持。
营商环境是企业成长的阳光雨露,也是企业创新创造的活力源泉。园区全力构建“网格员——服务专员——联系领导”三级管理架构,常态化开展“进解优促”活动,主动深入企业一线,倾听企业心声。新建企业服务中心,提供涵盖行政审批、智改数转、外贸服务等12大类72细项政务服务,真正实现“园区事园区办”。
文移帆介绍,川菜片区服务中心已率先试运行,设置2个综合服务窗口提供行政审批等帮办代办业务,3个特色服务窗口提供“智改数转”服务、外贸服务、检验检测服务。工业港片区服务中心5月中旬投用,将设置行政审批专项窗口5个,并植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企业相亲角、“智改数转”等特色增值服务功能12项。一季度,园区累计解决企业开口接道、道路翻新、停车难等50余项诉求。
“以前办理业务要跑多个部门,耗时费力,现在在园区企业服务中心就能一站式解决。停车难问题也得到解决,员工上下班方便多了,园区真的是在为企业办实事!”四川高福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杨健由衷感慨。
一季度的亮眼成绩,是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筹)奋进的缩影。未来,园区将持续深化五大攻坚行动,不断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和发展能级,向着更高目标奋勇迈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