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刚钰
在郫都的街巷间,茶香与咖啡香交织,传统与现代共生。这里既有炭火煮茶的袅袅烟火,也有咖啡馆里的创意碰撞;既有村、社区工作人员走街串巷的温情守护,也有新老郫都人在摆龙门阵中拉近的人间温情。眼下,这座以豆瓣酱闻名的城市,正以“绣花功夫”织就一幅基层治理与生活美学交融的锦绣画卷。
茶馆里的治理密码:
从“议事厅”到“连心桥”
“人居环境提升,这个我们晓得,咱们安靖街道,以前就是吃了环境脏乱差的亏,幸亏把烂木料厂搬走了!”“对头,现在广场修起来,绿道建起来,环境好了,我们的房子租金也渐渐看涨。”“提升社区人居环境,我还有个建议……”
前不久,在安靖街道方碑社区的靖心茶馆,一场关于“人居环境提升宣讲”的主题聊活动火热举行。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居民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社区工作人员一边参与讨论,一边也对相关问题进行记录,忙碌的同时,还不忘给大伙儿添茶续水。
一场主题聊活动结束后,这名社区工作人员的笔记本上,又记了满满几页,在该工作人员看来,“开茶馆,以前是为生计而开,而现在还需要为大家服务。”
郫都的茶馆,远不止休闲之地。在郫筒街道的石牛社区鹃兴茶社,除了喝茶聊天,每周不重叠的文艺小课堂、茶馆时不时举行的免费茶艺知识讲座、社区举行的文艺汇演等等都在这里相继开展。前不久,居民陈大姐还在这里听闻超市招聘信息,从失业待岗变身收银员,她笑称,“如今,茶馆也成了人才市场。”。
坐茶馆摆龙门阵,是郫都人特有的沟通交流方式。随着靖心茶馆模式的普及和推广,茶馆也在逐步成为民情“情报站”、政策“广播站”,郫都更是借此孵化出“浦·耳茶舍”“卓进办公”等基层特色治理品牌。而这种“茶馆之治”的背后,也是郫都探索基层治理方式的一种创新和探索。
咖啡与围炉:
新消费场景下的社交革命
作为郫都区首批火起来的乡村围炉煮茶的小店,郫筒街道濂溪村的“四囍·炭火煮茶”店每逢晴天总是坐满了人,炭炉上的茶壶咕嘟作响,烤红薯的香气与年轻人的欢笑声交织。当地村民将闲置农房改造成“围炉煮茶”空间,并在自家小店推出10余种茶品套餐,吸引成都游客专程打卡。“这里没有传统茶馆的压抑,只有松弛与烟火气,春天还能免费到周边的月季花种植基地拍照。”游客何丽霞说。
而在另一边,城里的咖啡界“苍蝇馆子”“亮亮家咖啡”,却让许多来打过卡的消费者成为回头客,“他家咖啡不赖,美式12元、拿铁16元……”实惠的价格,加上店里卖好吃的点心,也让这家小店逐渐上了美食APP的TOP榜。偶尔小店的老板灵光乍现,与隔壁麻将馆联动推出定制套餐“亮亮派对”:120元包咖啡、饮料、茶水(任选4杯),包浆豆腐、鸡米花及4小时的欢乐时间。在小店主理人亮亮看来,这不仅能给周边商铺的生意增收,同时也向附近的老辈子做了沉浸式的咖啡普及。
除了隐藏在阡陌小巷里的小众咖啡,这些年郫都的不少社区也在创新。如唐昌镇翰林社区就利用原有的翰林书院,将“翰林茶咖”和汉服体验融入空间,让游客品茗读书之余,还能化身“古风达人”拍照打卡。
最令人惊喜的是在三道堰镇惠里景区新开的“囍遇咖啡”。去年春天,从新都来体验“城市微旅行”的90后闺蜜曾慧和小胡,被三道堰的烟火气击中:清晨河边的鸟鸣、茶馆里老人们的龙门阵、街角飘来的豆瓣香……两人当即退掉回城的车票,租下景区一层老宅,用积蓄打造出“茶咖共生”的空间。
“盖碗茶配拿铁,才是郫都的AB面!”小曾指着墙上手绘的“咖啡漫画菜单”笑道。这份菜单出自常客一名美术老师之手——这位退休美术教师偶然进店避雨,被两个姑娘的热情感染,主动提出用画笔记录店里的特色饮品。如今,印着各式彩铅漫画动物喝盖碗茶、创意咖啡的菜单成了游客必拍照的“网红”。当初担心“洋玩意没人气”的周边居民,如今也常来品咖啡,偶尔还会带上自家种的薄荷叶、晒的桂花干,“她们让老街有了新味道。”王嬢嬢说。
这些新消费场景,不仅是商业创新,更是郫都这座城市微更新的缩影。当前,郫都以茶香咖啡韵为媒,以基层治理和城市微更新为笔,正书写着一座城市对幸福最朴素的注解:让每个人都能在方寸之间,找到归属,遇见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