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芯屹 文/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唐昌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高位推进、强化协作、动员广大群众,从能动手、易实施、易见效的村庄环境卫生问题入手,真抓实干打好基础,全面助推农村环境再提升,绘就了一幅美丽生态处处可见、美丽经济风生水起、美好生活踏歌而来的和美乡村画卷。
挚“红色引擎” 驱动院落美丽转身
春日的晨光中,唐昌镇大云村九龙居院落里,村民江国松正俯身丈量着门前的小花园。他手中的皮尺在鹅卵石镶边的花坛上轻轻滑动,金银花的藤蔓攀着竹篱笆织成绿瀑,蝴蝶、蜜蜂在花丛中翩跹。“去年这里还是堆杂物的角落,如今成了游客拍照的背景墙。”江国松笑着数了数新栽的月季,转身从三轮车上搬下两捆木桩,准备给菜园扎个田园风的栅栏。
这般诗意的栖居,在几年前却是另一番光景。“那时候污水横流,柴垛占道,连下脚的地儿都难找。”大云村党委书记强子兰指着如今清水潺潺的生态沟渠回忆道,以增进农民群众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云村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我们在九龙居建立‘村党委——院落党小组——党员户’三级组织体系,8名党员包片联系49户群众,形成‘组织建在院、党员连到户’治理格局。”
拆违建,党员户先拆自家棚;筹资金,乡贤能人带头捐。“既然要整治环境,那就一步到位!资金不够就自筹,干活搭把手,环境是大家的,值得!”村民纷纷表示。“杨勇12万元、江丽霞1.2万元……”大云村张贴的光荣榜显示,村民捐款近20万元,此外还有16人筹劳。“大家团结一心,不等不靠,捐钱捐物捐工。像村民杨兴平,不仅捐款,还把自家的施工吊车无偿提供使用。”强子兰讲道,通过党建引领、村民自治,充分调动发挥农民的自觉意识,积极参与扮靓家园。
以九龙居为样板,大云村逐步探索推动各社以社长、党员、议事会为主体,发动群众对林盘院落、卫生死角进行彻底打扫,逐步改变村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并开展评比、打分,形成长效激励机制和常态化管理,激发内生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近年来,大云村先后获得了四川省卫生村、省级“四好村”、市级“三美示范村”、“百村容貌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以“责任网格” 绣出村民自治图景
避免村两委大包大揽唱“独角戏”,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的做法不仅发生在大云村。几公里外的平康村,每家每户围墙上都悬挂有“环境卫生责任区划分”标牌,每户责任范围包括自家房前屋后,以及院落道路15米至40米不等。“现在大家都很自觉,哪里有垃圾,也不计较,帮着扫了就是,谁都不给村里‘拖后腿’。”平康村党委书记邹建表示。
翠竹掩映、灰瓦白墙、鲜花为伴,在平康村杨家院子,每月不定时会有这样一群人——背着挎包,手拿“环境治理考评表”入户检查打分。“我们建立‘三评三奖’长效机制,实行一月一评比、一季一奖励、一年一表扬,由村民小组长、院落长、微网格长等人员共同成立环境治理考评小组,督促村民自觉保持院落卫生。”平康村有36个院落长,王文全便是其中之一。“院落长不仅要起带头作用,还要敢说敢管。”他说,这几年,通过“最美庭院”“环保先锋”“文明家庭”评选等激励措施,村民清洁卫生意识越来越强,各家各户农具、杂物依次堆放整齐,道路、沟渠干净整洁,环境温馨又舒适。
在全面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平康村积极推行“院落公约+三包责任制”,通过坝坝会协商制定责任清单,明确房前屋后“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义务,实现责任到户、监督到人;完善督查闭环,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方式,形成“人人积极参与、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的浓厚良好氛围。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来源于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变化。为确保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唐昌镇成立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组织实施、统筹协调及督导考评。制定《唐昌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常态抓好村庄清洁行动等重点任务,引导各村成立院落委员会,推荐出院落长,因地制宜制定村民公约,让群众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监督、考核,营造共建共享氛围,切实改变农村传统生活陋习,极大提升了农民精神面貌和文明素质。
从“生态美丽” 开启和美乡村篇章
“现在条件好了,大家习惯也逐渐养成了,咱们农村也可以像城市一样干净!”正如村民们感受到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后,改变的不仅仅是环境,还带来了文明和谐的好风气。
看到村里环境好了,大云村村民江国芳从场镇上搬回乡坝里住,“这里空气好、环境好,整整洁洁,宽宽敞敞,比在城里住安逸多咯!”
赏花、跑步、骑行……春日暖阳,大家纷纷打卡唐昌镇体验乡村慢生活,观赏湖光山色、陶醉大田景观、烹享林间美食。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乘坐先锋列车,我们将从先锋村开往希望的田野上。”在先锋村牌坊,停靠着一辆很具年代感的火车头。而前方是300米农夫特色一条街,打造为极具特色的旅游购物、生活采买新景点。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让乡村美起来,更让村民富起来。
在横山村,村民刘丽经营着一家农家乐。“清明节期间,单日最高峰接待游客几百人次。”看着如今焕然一新的家乡和蒸蒸日上的事业,刘丽不禁感慨,“村子越来越干净、越来越美,不然哪敢投资、回乡创办农家乐。”
在唐昌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是终点,而是乡村价值转化的起点。暮色中,星火般的路灯次第亮起,照亮了各个院落公示栏上的《村民公约》,展示着村民共建美好家园的决心和努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扫帚扫净的不仅是院落环境,更扫除了“等靠要”的思想尘埃;党员带头拆掉的不只是自家棚,更拆除了横亘在干群之间的心墙。在这里,每一株花草的移栽位置都经过民主协商,每一块砖瓦的再利用都凝结着集体智慧,乡村振兴正被具象为门前的花香、灶台的热气、扫码时的滴答声,以及村民们愈发挺直的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