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曼青 文/图
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眼下,正值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的“黄金期”,郫都区抢抓有利时机,切实推动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让“粮田”变“良田”,全力筑牢粮食安全“耕”基。
4月11日,在郫都区乡村振兴农业产业融合建设项目(一批次)——白云村、汉姜村及渔塘坎村农业设施配套项目建设现场,挖掘机长臂挥舞,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分工有序,有的运送砂浆、有的修建沟渠,现场洋溢着大干快上的火热氛围。
据了解,该项目位于红光街道,涉及汉姜村、白云村和渔塘坎村,项目区规模达3377亩。此前,由于项目区内农田高低不平、灌排系统不完善、基础设施不足等因素,极大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为此,建设团队结合现状田型划分,以长方形为主,在本次土整范围内新建田坎86处,巧妙利用旧田坎157处,重新规划土地布局,让农田更规整、更适宜规模作业。
“我们坚持把‘小田变大田’作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重点,减小田面高差和坡降,完善水利配套灌溉体系,提高灌溉保证率;工程布局做到因地制宜,田间沟、路、渠相间布置,从而实现水流及道路畅通。”蜀都乡村振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工程部员工马寅朝表示。
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的耕地面积将有所增加。经测算,种植需水量为161.06万立方米,水量缺口为26.90万立方米。为保障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内耕地达到良好灌溉条件,项目区科学划分为提水灌溉与常规灌溉两大区域,依托现有沟渠体系实施取水优化,共新建机井13口,对既有泵站加水泵2处,有效解决灌溉难题。
土壤改良也是重要一环。项目将对全域实施有机肥改良计划,采取袋装商品有机肥撒施作业,亩均施用量达0.25吨,合计施用有机肥233吨,将有效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
在道路建设方面,项目着力构建三级道路体系,对沥青道路、水泥道路、碎石道路进行全方位优化,总计新建道路6.395公里,改造提升道路8.911公里,形成通达田间的循环路网。
“通过基础设施完善、灌排体系优化和地力提升三大举措,系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后将显著增强区域抗旱防涝能力,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为粮食稳产增产奠定坚实基础。”马寅朝介绍道,目前,项目已完成总体进度的40%,沟渠修建和田块调整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后续建设工作正稳步推进,预计6月底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