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db.pdrmtzx.com/Content/themes/mobilechengdou/weixinlogo.png
记者 李林颖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郫都区的赖淑芳与张安秋分别凭借唐昌布鞋制作
http://pdb.pdrmtzx.com/content/2025-03/31/000747.html

等待处理…

匠心筑梦 非遗传承 ——郫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

记者 李林颖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郫都区的赖淑芳与张安秋分别凭借唐昌布鞋制作技艺和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上榜,成为郫都文化传承领域的两颗璀璨明星。

赖淑芳:

一针一线 缝出非遗新篇章

在战旗村,有这样一位传奇的女性,她叫赖淑芳,是唐昌布鞋制作技艺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一双双毛边千层底布鞋,经过她灵巧的双手,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唐昌布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多年前,它是千层底布鞋中的独特分支,以其毛边槽眼布鞋鞋底、鞋帮的精湛工艺闻名于世。赖淑芳与布鞋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她的童年。在父亲赖学成的严格要求下,她从小便开始学习制鞋技艺。22岁那年,她进入郫县制鞋厂工作,正式踏入了这个行业。

1998年,郫县制鞋厂解体,这对于许多制鞋工人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然而,赖淑芳并没有放弃,她牵头与工友开办了唐昌布鞋坊,继续传承这门古老的技艺。四十余年来,她始终坚守初心,一针一线地缝制着每一双布鞋。

唐昌布鞋的制作过程繁琐而复杂,需要经过打布壳、裁剪、制帮、烘烤定型等32道大工艺和100道小工艺。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谨精细,哪怕是一针一线都不能将就。赖淑芳深知这一点,她对待每一双布鞋都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在她的精心打造下,唐昌布鞋以其耐磨、透气、护脚的特点,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尤其是那双被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购买的布鞋,更是让唐昌布鞋名声大噪,成为了游客们争相购买的“网红鞋”。

非遗传承既要“守艺”更要“传艺”。因此,赖淑芳积极投身于传帮带工作中,多次组织唐昌布鞋传承制作培训班,先后培训了数十批学员。这不仅让传统手工布鞋制作技艺得以传承,也帮助老乡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如今,唐昌布鞋坊已经拥有了占地100多平方米的工作坊,可以集中完成布鞋的制作、展示、销售和体验。赖淑芳常说:“传统手艺越来越少,但我们唐昌布鞋的工艺得到非遗的肯定,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更是一种责任。”

赖淑芳的坚持与努力,不仅让唐昌布鞋焕发了新的生机,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了这项传统技艺。她用自己的双手,一针一线地缝制着时光深处的叮嘱,让这份厚重的文化传承得以延续。

张安秋:

一缸一酱 酿出三百年豆瓣醇香

如果说赖淑芳的布鞋是针线间的时光密语,那么张安秋的郫县豆瓣,则是舌尖上的美味传奇。郫县豆瓣作为川菜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初年,历经数代匠人的精心研制与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风味与制作工艺。

张安秋与郫县豆瓣的缘分,始于1975年。那一年,他进入郫县豆瓣厂工作,从此与豆瓣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手艺,不仅在于对原料的精挑细选,更在于对工艺的精益求精。从蚕豆瓣的风选、色选,到沸水捞煮、浸泡、拌粉、制曲、发酵,再到辣椒的清洗、宰制、盐渍,与缸混合发酵,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毫不马虎。

在发扬和传承传统豆瓣酿造技艺的同时,张安秋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深知,要想让郫县豆瓣走得更远,就必须进行技术革新。在他的主持下,研究出了水浴保温发酵法,将发酵周期缩短至60天,且不再受季节的影响。这一创新不仅显著提高了豆瓣的产量,更为郫县豆瓣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张安秋并没有忘记传统技艺的核心。他强调:“科技革新与传统技艺并不是对立的。制曲发酵这一点是没变的,香味是面粉在发酵过程中的培养。我们通过技改,将人工转化为机器自动化设施设备,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同时又解放了劳动力,让大家更专注于发挥传统技艺的优势核心。”

除了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张安秋还非常注重传承与培养新的豆瓣人才。他收了不少徒弟,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他收徒弟的标准严格而细致,不仅要求徒弟们喜欢这门手艺、细心专注,还要求他们具备工匠精神、善于思考。他常说:“做人最重要的是要诚挚正心,对工作要专注认真,对企业要真诚忠诚,对手艺要毫不保留、倾囊相授。”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到郫县豆瓣的传承和创新中来。他们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制作技艺,更在包装、风味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如今,郫县豆瓣已经香飘世界,成为了中华美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张安秋和年轻一代的匠人们依旧坚守在车间与晒场,为让郫县豆瓣的味道代代延续而不断努力。

从千层底到万缸酱,从青丝到白发,赖淑芳与张安秋这两位非遗文化的守护者,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诠释了匠人精神的真谛。他们不仅传承了古老的技艺,更将这份技艺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传承非遗文化。他们的故事,是匠心独运的传奇,更是非遗文化传承的生动写照。

翻译

搜索

复制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4-2025 掌上郫都
备案证编号:蜀ICP备05018972号-1  川公网安备 5105040200008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14

↑ TOP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