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蔡延 文/图
清晨七点,76岁的张婆婆与姐妹们在200亩生态田园中打太极舒展筋骨;午后,82岁老人李伟茹喜欢和老伴打台球,消遣时光;书法教室里,已是古稀之年的赵启华挥毫泼墨,练习最近爱上的毛笔字;傍晚的老年合唱团排练厅内,歌声悠扬……
这并不是乌托邦式的老年生活想象,而是郫都区友爱镇中铁春台养老社区的真实日常。在“养老”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话题的当下,被誉为“盆景之乡”的友爱镇依托自身生态优势,正让“品质养老”从概念变为可触摸的生活图景。近年来,友爱镇通过打造田园康养基地,积极推动“嵌入式”养老服务,构筑起幸福养老生活圈。
养老院成“享老乐园”
重构传统养老的“家温度”
台球碰撞声打破午后的宁静,李伟茹正执杆俯身,与老伴切磋台球技艺。这对选择“旅居式养老”的夫妇,用两年时间验证了当初的一个决定:“我们不是在等待时间流逝,而是在重新定义晚年。”
“这里安排了很多娱乐活动,台球、乒乓球、唱歌跳舞等等,应有尽有。”对比之前住过的养老院,李伟茹夫妻俩对现在的养老服务赞不绝口。李伟茹介绍,在中铁春台养老社区可以找到许多自己喜爱的事物和想做的事情。
据了解,中铁春台养老社区以田园生态康养为主题,是集养生特色酒店、介护中心、康养人才培训基地、大健康产业孵化园、田园农旅观光等大健康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康养基地。在中铁春台养老社区,传统养老院的刻板印象被彻底颠覆。恒温泳池泛着粼粼波光,老年大学课程表排得比大学选修课还满,手工坊里银发族们正为即将到来的文创市集赶制作品。
“刚来时以为只能打打麻将晒晒太阳,结果现在比退休前还忙。”老人王式洁因为孩子工作忙前来养老,她告诉记者,养老社区打造的“银龄学院”设有48门课程,自己报了多个兴趣班,还在课堂上结识了许多朋友。“感觉像到了家里一样,这里就是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相互帮助,感觉很幸福、很快乐。”王式洁说。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下,养老服务已不是简单停留在“吃住”之上。如何提供高品质养老?近年来,中铁春台养老社区做出了不少探索。
记者注意到,在硬件上,中铁春台养老社区拥有200亩生态田园“硬通货”。此外还有近200多项管家服务内容,涵盖老人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比如在健康医疗上,引入了标准化医养结合康复照护机构,设置有内科、中医康复科、中西医结合科,以及康复治疗中心等多个医疗板块。从生活环境营造到精神娱乐活动,再到健康管理,老人们在这里可以得到全身心照料。中铁春台项目自2022年试运营以来,600余位老人在这里体验到了不一样的晚年生活。
从“单点示范”到“全域覆盖”
探索全域幸福养老
在友爱镇,像中铁春台这样的养老幸福之所已越来越多。当下,位于友爱镇农科村青梅路37号的友爱镇养老院建设项目已进入装饰装修阶段,预计今年10月即可投入运营。
据悉,该养老院占地14亩,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项目将老年人的日常起居、行为需求、配套设施等内容作为设计的主要考虑范围,采用了“安心、自然、静心、生态、舒心、节能”的建筑设计理念,力求打造一个舒适、安全、温馨的养老空间。区民政局副局长左凌介绍,友爱镇养老院将提供273张床位,并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设置了相应的服务功能,主要包括日间照料、保健康复、文艺娱乐、精神慰藉、紧急援助、法律维权、短期托养等多个服务功能。
除此之外,近年来友爱镇还不断提升区域养老服务质效,不断完善养老服务设施体系,拓展保健康复、资源链接等服务功能。目前已在辖区建设3个为老服务站,打造了2处老年人食堂和助餐点,提供无偿或低偿的社区养老服务。
在居家养老方面,友爱镇建立起养老需求服务供应网,通过收集周边餐馆、超市、药店等信息,整合家政公司、社工机构、卫生院等资源,打造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目前已累计为170余名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助洁、助医、助行等7大类居家服务,开展送餐代买清洁等服务2000余次,让老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养老不仅是物质需求,也是精神刚需。友爱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平台,常态化开展包粽子、插画、书画等各类主题活动,并创建4个村级老年教育学习点,举办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录制“智慧助老”微课程,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从“养老”到“享老”,从“机构照护”到“全域关怀”,友爱镇用创新实践书写着幸福养老的温暖答卷,搭建起了社区互助养老新模式,为老年人提供触手可及的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