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邓虹 文/图
春节过后,人们就开始期盼和煦的春风早日吹来。每年此时,有“菌中之王”美称的羊肚菌带着饱满的春天气息破土而出。2月18日,位于郫都区德源街道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传来喜讯,园内试种的羊肚菌迎来首个丰收季,标志着“水稻+羊肚菌”轮作模式试验取得初步成功。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也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羊肚菌试种成功绘出春日好“丰”景
春风送暖、春意盎然。在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羊肚菌种植试点大棚里,一株株肉嘟嘟的羊肚菌撑着褐色的“小伞”破土而出,密密麻麻“站”满湿润的菌田,长势喜人。
“去年11月开始试点种植,第一次试种,心里很忐忑,但惊喜的是,今年立春后,羊肚菌就破土而出,如今正是收获的时候。”说到羊肚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科研负责人匡应龙立马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介绍着。
据了解,羊肚菌是一种珍贵的食药两用菌,因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而得名。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近年来,羊肚菌的行情一路走俏,鲜菌每斤能卖到80至150元、干菌每斤能卖到400至1000元不等,尽管价格不菲,依然供不应求,有着良好的市场潜力。
羊肚菌种植周期短、效益高、见效快,是增收致富的好产业,但对温度、湿度、土壤、空气等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种植难度大。“种植后,从翻土、搭棚、铺设管道,到播种、营养袋摆放、生长情况监测、温湿度控制、通风抗冻,我们都全身心投入,终于在今年2月迎来采摘期。”匡应龙说,春节后园区开始采摘,每天采摘量在30斤左右,采收期将持续一个月。
“稻菌轮作”促生态与经济效益共赢
为确保“水稻+羊肚菌”轮作模式的成功,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组建了专业的研发团队,开展羊肚菌菌种选育、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并制定了科学规范的种植管理流程。
“我们采用先进的设施农业技术装备,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进行精准控制,为羊肚菌生长创造最佳条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常务副主任彭甦介绍,“水稻+羊肚菌”模式充分利用二者的生长季节差和生态位差异,实现一地多用、一季多收。水稻生长期间为羊肚菌提供遮阴保湿的环境,羊肚菌菌丝则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水稻生长,形成良性循环。
“‘水稻+羊肚菌’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增加农民收入,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彭甦说,目前是小规模试种,园区种植了2个大棚,约0.5亩,预计产鲜菇200公斤,折合亩产量400公斤,按目前收购价40元每斤,亩产值超30000元。目前,已开始第一批采收,采收后的羊肚菌不会流入市场,将用于园区示范展示。
“水稻+”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采访时,正值宁夏稻渔空间生态观光园前来考察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双方将达成种稻致富模式战略合作。宁夏稻渔空间生态观光园负责人赵建文分享道,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在“水稻+羊肚菌”种植模式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宁夏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提供了新思路。宁夏将结合自身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和推广“水稻+羊肚菌”模式,丰富稻渔综合种养内涵,提升产业效益,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水稻+羊肚菌”轮作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农民开辟了一条新的增收渠道,也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将继续探索“水稻+”模式,引进更多经济效益高的特色农产品,打造现代农业示范样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更大贡献。
事实上,不只“稻菌轮作”,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还积极探索“稻药轮作”,种植了藏红花、元胡、川芎、泽泻草等中药材。“除了郫都区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我们还在四川凉山州、遂宁、达州等地建了核心示范区,接下来将在上海、宁夏、浙江、安徽等地布局,因地制宜,和当地政府共同打造种稻致富模式示范区。”彭甦表示,将继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不断完善“水稻+”模式,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