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曼青 文/图
城市空气质量、智慧城管、智慧应急……走进被誉为“城市大脑”的郫都区智慧蓉城运行中心(以下简称:区城运中心),一眼便能看到面前的超大屏幕上多个应用场景的实时数据不断跳动。这一集数据资源中心、物联感知中心、民意感知中心、事件交互中心、融合指挥中心和场景培育中心“六中心”合一的城市运行数字空间,蕴藏着城市智慧生长的脉动。
今年以来,区城运中心积极融入成都市智慧蓉城“王”字型架构,围绕区级平台“实战枢纽、贯通连接”定位,坚持深化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承接数据资源“一网通享”、社会诉求“一键回应”,构建起区级——街道(镇)——社区——网格全面贯通的数字空间,深度赋能全区城市运行管理智慧化、科学化、精细化。
全域贯通
定义“智”理新模式
正如人体不同系统合而为一,才能实现复杂的功能,城市向“生命体”进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将不同部门、系统、业务融会贯通,以数据为牵引,不断进化城市的治理和服务模式,重构业务场景。为此,郫都区建设智慧城市的第一步,就是大力推进“三级平台”纵向下沉、横向延伸、交互贯通,构建“五级应用”治理格局。
聚焦数据互通、共享赋能,区城运中心向上对接市级智慧蓉城运行管理平台,体征数据新增至490项,实现城市体征运行情况“一屏观”更全面、更科学、更智能。同时,构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经济运行四个分析模型,建设数据采集终端“报表通”、数据治理平台和可视化“数据沙盘”等,形成“一端采集共享、一站开发治理、一图分析研判”数据全链条治理,汇聚数据沉淀数据1348项168亿条,搭建起赋能应用场景建设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底座。
借力数字手段,城市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将大幅提升,区城运中心大力推进城市感知体系的扩建和升级,通过搭建区物联感知平台和AI算法平台,升级区视联网平台,接入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水位监测等30类物联感知设备2万余个,接入电子政务外网、公安专网和互联网视频设备1.5万余路,提升城市治理“能见度、预见度、能效度”。
“梳理发布区城运平台事件枢纽、城市CIM一张图、人工智能平台、IOC可视化大屏4个方面共计85类250余项能力清单,促进平台联动、资源信息共享,今年已支撑区应急局、郫都生态环境局等多个部门信息化系统应用。”区城运中心主任倪俊介绍道,郫都正全面探索智慧城市路径,让摄像头“问诊”,感应器“把脉”,通过数字快跑路,使城市管理更智慧、更精细。
全域善治
高效处置“事事有回应”
在“全域数据”观念的指引下,如何让数据价值真正深入城市发展、治理和运行的每一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利用数据价值?郫都着眼“事要解决”这一目标,在平台联通、数据共享基础上,紧盯“事件处置”的关键节点,发挥区级城运中心“实战枢纽”作用,不断优化“事件交互中心”。
通过数字城管、12345、大联动微治理三大平台贯通,汇聚市级派发、紧急突发、风险预警、请提协调等环节,畅通“市——区——街道(镇)——社区——网格”五级通道,实现“事件生成——自动派单——处置反馈——监督评价”的四步闭环,形成全链条、全环节事件处置闭环。截至目前,汇聚城市事件280余万件,通过平台全流程闭环处置事件19000余件,事件平均闭环时间由6.35天下降到1.01天。
为及时协调化解社会诉求,更好地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区城运中心着力优化12345热线诉求应急处置机制,10分钟内转派紧急诉求,2小时内办理回复。同时,建立提速跟踪回访机制,聚焦紧急和涉企诉求,开展区级提前回访工作,截至目前,回访涉企紧急件1692件,主要涉及企业开办、依法纳税、建筑许可、企业水电气等方面,已点对点向承办单位进行提示。
全景培育
构建可感知的智慧城市
无论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外延如何变化,“以人为本”始终是衡量城市变革价值最重要的标尺。因此,郫都也一直把“让城市更人性化、更宜业宜居”作为智慧城市的建设要义,聚焦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经济运行等重点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一盘棋”统筹应用场景建设,打造出了一系列务实管用、干部爱用、群众受用的智慧应用场景。
例如,全区智慧交通、智慧园区、智慧医疗、智慧文旅等统筹推进的同时,郫都依托区城运平台创新打造审管联动场景,加速企业准入准营质效,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打造重大活动保障场景,为世园会郫都分会场相关决策提供支撑;打造复耕区域保护、游商占道等AI自动识别派发事件场景5个,有效减轻一线巡查负担;拓展生态环境多跨事件调度场景,新增4个结构化预案,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事件办理质效……多元多维智慧郫都应用场景体系不断丰富。
宜居、韧性、智慧,如今,郫都正沿着这条路线加速推动“智慧郫都”建设,引领数智化与城市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方式抓准小切口、打通梗阻点、提升便捷度,把“让市民满意、企业满意、基层满意”作为检验成效的试金石,为城市发展注入新质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