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db.pdrmtzx.com/Content/themes/mobilechengdou/weixinlogo.png
记者 刘刚钰 文/图街巷,是城市中最美的注脚。它们蜿蜒纵横,如诗如画,诉说着过往与现在。那些青砖黛瓦的老房子,积淀着文化的厚
http://pdb.pdrmtzx.com/content/2024-12/16/000427.html

等待处理…

来郫忆社区生活馆 体验郫都人“巷” 往的生活

记者 刘刚钰 文/图

街巷,是城市中最美的注脚。它们蜿蜒纵横,如诗如画,诉说着过往与现在。那些青砖黛瓦的老房子,积淀着文化的厚重与深邃,那些充满设计感的现代建筑,则展示着这座城市的活力与创新,每一条街巷都有它独特的韵味与故事,它们是城市的脉络,也是文化的载体。

卤味坊街区的更新改造,正是郫都这座城市开放、创新的一个缩影。这里不仅是老郫都人的下午茶秘密基地,沿河而设的茶馆、咖啡馆、小酒馆也是新郫都人的娱乐基地。冬日,天气好的时候,街区的巷道两侧、沱江河边,随处可见喝茶、打牌、唠嗑的人。鹃兴茶社就坐落在其中的郫忆社区生活馆。

以“茶”为媒搭建平台

问需于民

在沱江河边喝茶是老郫都人的传统,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沱江河,吊脚楼式的茶楼,用煮开的河水泡一碗盖碗,老百姓可以在这里坐上一整天。为此,鹃心茶社作为“社区合伙人”被引进郫忆社区生活馆。

“我们想以‘茶’为媒搭建平台,问需于民,抓住居民普遍关心的‘关键小事’,同时增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郫忆社区生活馆运营负责人张禹介绍,同时,茶社作为收集“社情民意”的重要载体,也可以利用茶社所在社区内外优质资源,进一步深化其内涵,开展各类特色主题活动。

据了解,郫忆社区生活馆采用4433建设运营模式(4类主体、4个场景、3个社区共协作、3类组织保运营),制定并完善茶社“三张清单”,即群众需求清单、特色服务清单、活动项目清单,实现“群众所想”与“社区所有”的有机结合,打造两者“供需平衡”,实现供需对接“清单化”、社区共治“具象化”。

“居民可以我们的茶社为据点,到郫忆社区生活馆参观,通过墙上展示的老照片了解郫都的发展历史,点上一杯盖碗茶,坐在河边晒太阳,体验郫都人的慢生活。”鹃兴茶社主理人万薇介绍道。鹃兴茶社位于郫忆社区生活馆一楼,这座上下共三层的生活空间建筑,融合了郫都城市记忆、市井烟火和新文化创意。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茶社入驻,该馆协商共创空间得到有效利用,如区文联、区融媒体中心常态化运用郫都龙门阵IP,不定期邀请郫都的老文人学者做客茶社,为居民讲述原汁原味的郫都故事。

如今,这种采用“茶话会互动”的模式,融合了相关职能部门、社区干部等多方力量,针对居民需求,提供知识科普、政策宣讲、协商共议等服务,有效实现了“民声”有回应。

汇聚“茶社新客”

延伸“品牌内涵”

如今的郫忆社区生活馆,不仅是郫都人的娱乐之地,它所在的卤味坊街区里地道的生活,绝美的景色,也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漫步体验,小巷新生活与旧生活的碰撞,展现出了另一种别致的生活气息。

前不久,一场别开生面的郫忆集市“赶场”活动在此举行,就吸引了街区内众多商家参与。从新鲜的水果到精致的手工艺品,从实用的家居用品到美味的特色小吃,琳琅满目的特色美食和生活用品,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美学,为居民带来不一样的“赶场”体验。

居民张大伯说,“过去最期待的就是赶场,集市上热热闹闹,可以吃到各种美食,买到各类商品,这次家门口的‘赶场’活动让自己体会到了小时候的感觉。”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老城的建筑、环境以及生活方式日新月异,那些本属于郫都、代表郫都的‘符号’,好像只存在于老郫都人的记忆中了。”郫筒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郫忆社区生活馆因此应运而生,是郫都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川菜公司、郫筒街道重点打造的社区经济发展项目。它以社区社会企业为运营主体,整合商管公司、社区合伙人等市场化力量以及专业社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等社会治理力量,呈现静态展陈、场景体验、互动参与、智慧串联等多种形式。它不仅是展示社区生活美学的美场景,更是承载治理职责、优化营商环境的桥头堡。

下一步,郫忆社区生活馆将通过每两个月举办一次“郫忆织锦·赶场时光汇”活动,一方面为街区增添热闹的“烟火气”,让居民享受便利服务;另一方面也为辖区商家提供新销路,实现多方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逐步提升郫忆社区生活馆以及卤味坊街区的知名度。

翻译

搜索

复制

上篇:没有了
下篇:“富”爱鹃城 绘就郫都温暖画卷
分享到

© 2024-2025 掌上郫都
备案证编号:蜀ICP备05018972号-1  川公网安备 5105040200008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14

↑ TOP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