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db.pdrmtzx.com/Content/themes/mobilechengdou/weixinlogo.png
10月18日至19日,首届“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在郫都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科幻领域的专家、作家、学者、行业从业者,齐聚一堂,围
http://pdb.pdrmtzx.com/content/2024-10/21/000233.html

等待处理…

“想象力”变“生产力” 科幻产业点燃未来引擎

——首届“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嘉宾接受记者专访

10月18日至19日,首届“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在郫都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科幻领域的专家、作家、学者、行业从业者,齐聚一堂,围绕着科幻产业发展、联动融合、未来趋势等话题,交流探讨世界科幻产业的发展。大赛举办期间记者分别对吴岩、谭楷、谭寅子、海漄进行了专访,听他们畅谈他们眼中的科幻和成都科幻产业发展前景。

记者 何曼青 郭芯屹

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吴岩:

发展科幻产业需要形成合力

“无论是科幻文学、影视作品、游戏开发、周边产品还是文旅体验,成都做到了均衡推进,全方位覆盖。”在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吴岩看来,成都近年来在科幻产业上的全面发展令人瞩目。

吴岩特别提到《科幻世界》《三体》《流浪地球》及其衍生作品的成功,在他看来,这是成都参与并推动科幻产业走向世界的成功案例。“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赢得了广泛赞誉,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幻,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于这个问题,吴岩认为,科幻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提供新的思想,“这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科幻作品能够鼓励人们突破现有的思维框架。”吴岩说,“也希望科幻与科技产业有更多的互动,科幻创作者可以从科技发展中获得素材,科技产业也可以从科幻中汲取灵感。”

《科幻世界》杂志社首任总编辑谭楷:

文学+产业 这里是科幻的热土

在《科幻世界》杂志社首任总编辑谭楷眼中,成都这座城市在科幻领域展现出了独特魅力和发展潜力。

“成都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其巴蜀文化特质更显独特。”谭楷以“太阳神鸟”举例,“巴蜀地区古人充满想象力,他们画太阳都和别人不同。其他地区的古代文明,他们画的太阳基本都是一个圆圈,周围的光是直线,而‘太阳神鸟’把太阳光画成弯曲的,像是火球在旋转。”

谭楷说,这展示了古人的非凡想象力,并与现代物理学理论相呼应。这种独特的文化基因为成都科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此外,谭楷表示,成都作为一座科技创新之城,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等学府以及众多科研机构,这些科研力量不仅推动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也为科幻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他还特别提到《科幻世界》杂志,“科幻迷来到成都,就像回到家一样。”谭楷说,“未来,随着更多产业调研、交流活动的开展,成都科幻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蓝色宇宙首席内容官谭寅子:

看中郫都科幻产业发展的蓬勃态势

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成功举办,让中国“科幻+”头部企业与郫都结缘。蓝色光标集团就是其中之一。2024年,蓝色光标西南总部宣布落户郫都,再续新篇。

西南总部为何选择落地郫都区?蓝色光标集团——蓝色宇宙首席内容官谭寅子说,是看中了郫都科幻产业的发展。“蓝色光标要做科技+内容产业,郫都区正在整体发展科幻产业,我们的战略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并且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我们和当地企业的合作也比较密切,所以我们认为郫都有适合发展的土壤。”

谈及与郫都的合作,谭寅子充满期待。她告诉记者,去年科幻大会时,公司推出虚拟熊猫形象,并在场馆外围设置AR定点打卡产品。“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数字化IP的定制工作。目前正在与成都科幻馆探讨如何将我们的数字化大空间IP内容落地到场馆之中,并考虑共同开发定制化的科幻主题内容。”

谭寅子详细介绍说,届时在线下会设置一个空间,体验者可以戴着VR眼镜“穿越”。“我们也希望推动这个项目出海,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的科幻文化发展。所以说,除了商业价值之外,项目更多的是品牌价值。”

与郫都的愉快合作,也让谭寅子对这座城市颇有好感,“郫都是一座充满乐趣的城市,这里的人们拥有开放的思维,乐于探索新事物,共同享受生活的美好。”谭寅子说,不仅是自身企业入驻郫都,他们还推荐了他们的合作伙伴来到成都。“希望能通过大家资源整合,共同推动科幻产业的发展。”

最佳短篇科幻作品《土楼外的春天》作者海漄:

沉静下来继续求索

一年后,回到梦想成真的城市,在同一个地方再获大奖,海漄说,最大的感受是,“经过一年的沉淀,我已经从获雨果奖的如梦似幻的不真实状态,回到现实地面,沉静下来了。”

2023年10月21日晚,“2023雨果奖”在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揭晓,中国科幻作家海漄凭借小说《时空画师》获得最佳短中篇小说奖。在成都科幻馆登台发表获奖感言的海漄,透露自己犹如置身梦幻之中,“理想照进了现实,我是如此的幸福,也是如此的幸运。”一年后,2024年10月18日,2024“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成果发布会在成都科幻馆举行。海漄再次登上成都科幻馆的领奖台,凭借新作《土楼外的春天》领取“最佳短篇科幻作品”奖。

获得雨果奖之后这一年,海漄说自己创作的节奏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多了一些压力。“毕竟获得了沉甸甸的雨果奖,无论读者还是自己,都会有更高的要求。自己这次获得‘天问’奖,除了感到荣幸,还感到有些惭愧。‘天问奖’取名自屈原的《天问》,获奖者理应发扬屈原求索的精神,但我做得还远远不够。包括这个获奖作品在内,我今年一共只发表了两篇短篇科幻小说作品。接下来,我想要更努力一些。”

海漄透露,目前他有一部长篇小说已经进入收尾阶段,预计在一、两个月内完稿,会争取在明年出版。对于中国科幻的长远未来,海漄的思考依然保持冷静的气质,他以刘慈欣的《朝闻道》中的相关论述为例说明,“人类从发现宝石,到捡起它,用了几万年。包括我在内的科幻作者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各位共勉。”

翻译

搜索

复制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4-2025 掌上郫都
备案证编号:蜀ICP备05018972号-1  川公网安备 5105040200008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14

↑ TOP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