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雷茜 陈彦妃
亲民化的服务大厅、标准卫生室、文化活动室、法律服务室、社区健身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蓉颐助餐点为辖区老人提供便捷、普惠的爱心餐服务,出行不便的老人一日三餐还有送餐志愿者定时送上门……古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如今在郫都区钓鱼村,村民们的日子过得比桃花源中人更滋润。
钓鱼村的和美景象,是郫都农村建设的缩影。在我国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农村社区治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郫都区以其独特的实践和创新,在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中脱颖而出,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郫都样板”,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创新模式:
培育发展农村社区社会组织
“周阿姨,今天是村里的便民服务日,家里有需要理发、测血压血糖、磨刀维修的,都可以过来哟!”在安靖街道雍渡村,一月一度的“便民服务日”活动深受村民们的欢迎。活动当天,社工组织村里的爱心商家为村民们提供一系列贴心服务,让大家足不出村就能解决生活中的小难题。
在社工组织的介入和精心运营下,雍渡村实现了社区商居互助共融,开启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面貌。这也正是郫都区培育和发展农村社区社会组织,促进其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一面。
据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郫都区已有社区社会组织1694家,平均每个农村社区拥有10个以上社区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涉及养老、医疗、教育、文化、维权等众多领域,他们围绕共同建设和谐社区的目标,通过社会事务、文体健身、维护权益、居民互助等方面开展服务活动,把政府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居民互助的力量、资源共享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延伸了社区公共服务内容,增强了社区自治功能,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党建引领:
强化农村社区治理“主心骨”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唐昌镇先锋村农夫记忆景区十分热闹,游客络绎不绝,在秋日阳光下喝茶休憩、品尝坝坝宴、开展农耕研学……呈现一幅悠然闲适的乡村田园生活画卷。
从曾经的破旧落后小村庄,到如今一年10万人次进村打卡的“网红村”,先锋村的蜕变之路只是郫都区众多村庄在党组织有力引领下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郫都区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扎实推进农村社区的各项工作。据悉,在郫都区的1247个社区社会组织中,党员作为负责人的占比达50%以上,有效地引领和推动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和社区治理工作的开展。
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强化领导和管理,郫都区引导成立30余个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或联盟,选举有威望的党员担任负责人。这不仅加强了对社区社会组织的领导和管理,也保证了党的领导在农村社区社会组织中的有效贯彻。
为了让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治理的“主心骨”作用,郫都区每年定期组织全区147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开展集中培训,建立起335人的村(社)后备干部库,打造了书院社区、战旗村、先锋村等40余个基层治理典型实训基地。同时,全面实施社区“菁英成长”和“用行伙伴”计划,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包括持证社工、“新农人”“驻村大师”等,为农村社区治理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配套支持:
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推进农村社区治理,加强基础保障是关键。郫都区以党群服务中心“三化”改造为突破口,研发出了全国首部《郫都区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空间设计导则》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通过合理调整空间布局和亲民化改造,设立“共建、共治、共享”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的公共空间,全区建设覆盖率达90%。
此外,针对社会力量参与不足、资源调动不充分等治理问题,郫都区还依托“微网实格”,率先探索“社区合伙人”模式,链接高校、商企、机构等资源力量,推动治理效能提升,使群众受益。据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郫都区已聚集各类“社区合伙人”800余个,服务社区居民10万余人次,实现了社区发展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公益服务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治理主体从“独角戏”到“大合唱”的转变。
农村社区治理大舞台上的一系列改革,持续擦亮着幸福郫都的“底色”。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未来,郫都区将继续在农村社区治理领域探索创新,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