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曼青 文/图
冷链物流建设关乎农产品品质和农民的“钱袋子”,更是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围绕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短板,聚焦农村“最初一公里”和城市“最后一公里”,郫都在打一场补短板、强产业的“升级战”。
建强“最初一公里”——
进一步完善郫都农产品物流体系
车辆往来穿梭,焊接声、切割声此起彼伏,建设者挥汗如雨……近日,记者走进郫都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冷链物流基地项目建设现场,冷库、仓库、办公楼拔地而起,100余名工人奋战一线,有序作业。
据了解,郫都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冷链物流基地项目是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任务的支撑性工程,也是成都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该项目共划分为四个批次分批建设,规划建设用地约128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68000平方米。其中,农产品低温冷冻仓库33600平方米,农产品分揽中心31800平方米,配套用房2600平方米,配套建设排水、强弱电、消防、暖通等辅助工程,项目计划总投约6.8亿元。
“一批次位于团结街道宝华村,占地面积约30亩,将建设农产品低温冷冻库,建筑面积12286.07平方米;二批次位于红光街道渔塘坎村,占地面积约19亩,将建设农产品分揽中心,建筑面积7275.76平方米。”郫都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冷链物流基地项目施工方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陈荣平介绍道,一、二批次工程于今年2月开工建设,7月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目前正在进行装饰装修阶段施工,预计10月底建设完成,2025年3月投运。
一座现代化的冷链仓储交易集散中心正在郫都逐渐成形。
做优“最后一公里”——
全链条提升确保“不断链”
食以鲜为贵。随着功能衔接、上下贯通、集约高效的郫都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冷链物流基地项目渐具雏形,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鲜活农产品挂着夜霜、带着朝露从冷库被送往远方的餐桌……
产地冷藏保鲜是农特产品冷链物流的“最先一公里”,也一度是“最短一块板”。“冷库功率大,用电是个大问题。”“啥都进库,一个温度肯定行不通。” 这些声音的背后,实质上是对配套设施和支撑体系的高要求。据了解,该项目以“四新技术”为支撑,增设新设备、采用新技术、摸索新工艺,促进工程建设高质量有序推进。
一块短板补强,多个链条提升。“我们决定在冷库采用氟利昂制冷保鲜技术,符合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低碳趋势,打造以智慧信息平台为支撑的冷链标准化、数字化运行体系,满足用户周转频次、服务时效等要求。”乡村振兴公司项目负责人谢先宏介绍道,“建成后冷库产品不仅契合跨地域、反季节的大流通特点,还充当了供应链的‘稳定器’。”
而更大的甜头将来自于产业链上。
近年来,郫都区加快构建乡村振兴特色产业体系,创建唐元韭黄、新民场生菜、云桥圆根萝卜、德源大蒜等多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规划建设郫都区汉姜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郫都区战旗粮经现代农业园区等,覆盖水稻、小麦、油菜、蔬菜等作物。“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可促进农产品流通,为农民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提供新的市场机遇,为我区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此外,还将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优势,赋能郫都相关产业建圈强链,共建冷链生态圈。”谢先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