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芯屹
8月15日,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主题的2024年全国生态日成都主题宣传活动在天府新区兴隆湖畔的科创生态岛举行。活动现场发布了第二批“美丽成都建设”优秀案例,郫都区云桥湿地保护成功入选。
近年来,郫都区立足良好的生态本底,积极探索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的实践路径,打造了以云桥湿地等为代表的生态涵养湿地样本,持续发力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擦亮“科创高地、锦绣郫都”绿色底色。
已记录高等植物353种、脊椎动物238种
走进云桥湿地,就是踏进了一片美丽而神秘的生物天堂。阳光透过厚重的云层,穿过湿地的密林,洒到了湖面上、波光粼粼。一只白鹭优雅地划过湖面,叼起了一只小鱼,留下点点涟漪,向远方“辐射”而去……一幅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令人沉醉。
“‘王家河心’变漂亮了,好多小时候见过的鸟儿又飞回来了。”云桥村村民赵大爷已经72岁了,他口中的“王家河心”,正是如今的云桥湿地。他说,他在孩童时常在河里捞鱼捕鳖,见过不少不知名的鸟类,后来因为河道改造、农田开垦等,不少鸟儿就被惊走了。
“快看,那里有两只池鹭。”顺着郫都区生物多样性调查队工作人员手指的方向,记者拿起望远镜,看到了两只正在远处戏水的鸟儿,颈呈深栗色、胸酱紫色,远远看去胸口仿佛有一团烈火。
调查队工作人员介绍,除了常见的池鹭、子陵吻暇虎鱼、黑斑蛙、白颊噪鹛等,红外相机还拍到过两种野生食肉目鼬科兽类——鼬獾和黄鼬。由于这里植被茂盛,水生生物众多,不少野生动物都爱在这里“歇歇脚”。回忆起前不久红外相机抓拍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花脸鸭的情形,工作人员仍兴奋得两眼发光,这是郫都区第一次发现这类可爱的小家伙。“雄性的头上有黄、绿、黑、白各种颜色,像极了京剧脸谱,上次发现的是一只雌性的,说不定雄性的就在附近。”调查队工作人员说。
近年来,郫都区协同推进饮用水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加大云桥湿地保护力度,采取自然修复、水系连通、净化功能修复等措施推进湿地自然修复和动植物保护,营造出水源地与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的良好场景,有力支撑“两山”价值转化提升。
如今,通过一系列湿地恢复及保护措施,云桥湿地已记录高等植物353种、脊椎动物238种,包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楠木(桢楠)、金荞麦,四川特有植物菱叶凤仙花,成都特有鱼类蓝吻鳑鲏等。'
“鸟界大熊猫”首次现身郫都
郫都区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展现“茂林修竹、美田弥望”的锦绣画卷,建成城市公园、生态湿地、小游园和微绿地142个、绿道409公里,城市绿地率达40.96%。“身在公园,春暖花开”的景象不断显现,成为成都人常去的宝藏花园。
2023年底,安德街道广福村一位网友偶尔间拍摄到了东方白鹳在水田里觅食的照片,并发到了抖音上。这是东方白鹳首次现身郫都区,引发了生物多样性研究专家的关注。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为鹳形目鹳科的鸟类,属于大型涉禽,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8年3.1版)认定的全球性濒危(EN)物种,在我国已被列入2021年2月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鸟界大熊猫”。
事实上,像东方白鹳这样的“神奇生物”造访郫都,已不是偶然现象。据郫都区生物多样性调查队介绍,截至目前,郫都区新增的鸟类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增加了海南鳽、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鸟类也新增6种,分别是花脸鸭、雕鸮、燕隼、云雀、画眉和红胁绣眼鸟。回顾2019年,郫都区境内记录的植物种类为1042种,鸟类有143种。而在五年后的今天,调查数据显示,郫都区的植物是1059种,新增了17种,鸟类的种类也增加了19种。“我们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积极推动生态修复工程,为各类生物营造了更加适宜的栖息环境。”郫都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不仅丰富了郫都区的生态资源,更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郫都区锚定“科创高地、锦绣郫都”目标定位,不断深化国家乡村振兴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荣获“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称号,2019年荣膺“碧水蓝天典范城市”称号,2020年获得“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新时代·中国最美绿水青山生态名城”等称号,2021年获得“中国绿色发展特色示范区”等称号……未来,郫都区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这片土地成为更多珍稀动植物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