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小莉
这里是科技创新的“桥头堡”:聚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4家,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1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2家,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7个。
这里是工业发展的“主阵地”:园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4家,2024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07.6亿元,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4.7%,总产值86.9%。
这里是创新服务的“试验田”:一场“民企会客厅”,让问题“收集——办理——反馈”,实现闭环管理服务;一个个企业服务中心,让“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护航企业稳步发展。
这里就是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筹)。高质量发展活力无限的背后,是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筹)聚焦“高”“新”之路的不懈奋进与探索。当前,园区聚焦电子信息、绿色食品、装备制造和新材料四大主攻方向,围绕新型显示、复合调味品、氢能装备等12个垂直细分领域,着力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412”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凸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积极建设西部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区、国内一流高端电子装备集聚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川菜产业发展引领区。
聚“合”之力
扛起工业“顶梁柱”大旗
去年10月以来,成都大力开展“立园满园”行动,化解部分园区在空间布局相互交叉、产业布局存在重叠等问题,进而引导资源与企业朝着符合产业布局的园区集中。与此同时,国家及省级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推动开发区审核目录调整工作。
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郫都区快速整合成都现代工业港与中国川菜产业城两大园区,成立了规划面积达18.6平方公里的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筹)。成都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党工委委员、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筹备组副组长文移帆介绍,“园区的整合是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关于深化新区开发区综合改革的要求,以及按照成都市‘立园满园’行动工作安排,推动园区提质增效,产业集聚发展。”
整合后,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筹)重点聚焦“四大”主攻方向以及12个垂直细分领域,初步形成由工业港北片区、南片区、新经济产业园和川菜产业片区构成的“一园四片”发展格局。梳理出佳驰科技、蜀道装备、丹丹豆瓣等9家“镇园之宝”培育企业,带动配套企业集群发展,大力培育11家“明日之星”企业。
在推动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方面,园区建成加氢站3座、推广氢燃料电池公交车200辆,落地清陶能源固态电池西南基地,培育东方电气、蜀道装备等绿色龙头企业,汇聚高层次人才43个。
依托中电科、华为、京东方、佳驰科技等本地龙头企业,园区已落地中电科四威产业基地、成都智算中心、东材科技等重点项目,聚集电子信息产业规上企业75家,产值约91亿元;融合产业企业91家,产值约150亿元。同时,园区与成都高新区协同共建1361亩“电子信息产业园”,引入东材科技等6个项目,2024年跨区域项目贡献产值超80亿元,实现“1+1>2”协同效应。
在绿色食品领域,园区聚集天味、新华西、丹丹、有友、杨国福、饭扫光等食品饮料企业超140家,拥有中华老字号企业2家,中国驰名商标6件,产业集中度90%以上。“我们在复合调味品、休闲食品、预制菜等细分赛道上实现了领跑、抢跑。其中,以661.09亿元品牌价值的超级IP——郫县豆瓣为基础,复合调味品产业规模不断做强做大,约占全国川调市场规模的17%,跻身川式调味品的第一方阵。”文移帆谈道。
向“上”之势
迈向智能制造新高地
在产业发展捷报频传的背后,是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筹)明晰的产业发展定位,以及对企业发展提供的全方位支持。
去年12月,成都佳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上市。作为隐身材料领域的单项冠军,佳驰科技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在隐身材料的薄型化和轻量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其生产的电磁功能材料与结构产品已布局航空、航天、电子等领域的重点型号和重点产品。
佳驰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发展提速,离不开园区在产业、人才、政策等各方面支持。在园区协助下,企业先后成功申报获得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市新材料链主企业等荣誉,获得郫都区相关扶持资金。
“在‘立园满园’行动中,我们通过圈链思维,加快培育‘有根’企业,多点开花,促进园区企业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在文移帆看来,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筹)是一个潜力巨大,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多元化特色园区。
园区不断抢抓发展机遇,在氢能装备、新型显示、智能制造等领域持续发力,发挥京东方、华为、华虹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梳理产业链目标企业,聚力建圈强链助推产业发展。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菁振兴(四川)智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三方共建华为(西南)数字机器人创新中心,已落地场景化机器人项目80余个。瑞雪丰泰、杨国福食品2家企业的4个场景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
要实现“立园满园”,就要让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中、服务向园区集成。为此,园区建立了庞大的企业“网格化”服务体系,将园区2400余家企业划分为50个网格,设立50名网格员,100名服务专员(A、B岗互为代理),搭建“网格员——服务专员——联系领导”三级管理架构,利用线下走访和线上数字云平台等形式,及时收集企业诉求,建立服务台账,形成企业诉求闭环处置流程,实现“园区全覆盖,服务无死角”。
与此同时,园区结合产业特点及企业高频需求建设企业服务中心,对接有关部门,设置项目、政策、法治、用工、知识产权等服务板块,实现146项政务服务“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目前,川菜片区企业服务中心已投用,工业港片区企业服务中心将在5月底前投用。
站在新的起点上,展现新的作为,新的面貌。1至2月,园区完成规上工业产值58.24亿元,实现增加值增长11.35%,力争一季度“开门红”实现两位数增长。文移帆表示,今年,园区围绕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0%的全年目标,预计全年产值435亿元,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园区营收突破6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突破300家。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2025年,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筹)将严格落实“立园满园”行动,以“科创高地、锦绣郫都”为引领,锚定建设“西部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区、国内一流高端电子装备集聚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川菜产业发展引领区”发展目标,继续以提升发展质效为主攻方向,做优做细“五大攻坚行动”,打好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战、攻坚战,全面提升园区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